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出差”了,来这个博览会探索重庆考古成就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2024-11-21 18:45

老鼓楼衙署遗址13年的考古发掘及研究,16万余个建筑构建数字复原模型……如今,南宋时期重庆城中心——老鼓楼衙署遗址谯楼建筑,在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们的手中,跨越近千年时光,于帧帧光影中场景重现。

11月21日,“2024年文物保护与利用博览会”在四川成都举办。作为重庆馆九大主题展馆之一,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了“考古巴渝·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题展厅。展厅分为四大展区,集中展示近年来在学术研究、科技考古、成果转化和活化利用等方面的实践成果。

▲展厅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3D全息投影中“复活”的老鼓楼衙署遗址谯楼建筑,带着它的一众出土小伙伴,一起“出差”四川成都,集体亮相博览会,共同向观众们展示近年来重庆的考古成就。

借助高科技复原南宋重庆城最高行政机构

展示重庆的文物保护与利用,怎么能少得了高科技手段助力文物工作的环节。

在展厅中亮相的3D全息投影装置,无疑成为了一大亮点。

装置里展览的是什么宝贝?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的老鼓楼衙署遗址谯楼建筑。

“老鼓楼衙署遗址是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见证地。我们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场景再现遗址景象,一方面是为了让现代人一睹古代重庆的辉煌历史;另一方面,依据考古研究制作的三维数字模型,也可以让专家们在未来将消失于遗址中的建筑,进行虚拟复原研究。”相关负责人说。

为了实现将老建筑“复活”的目标,重庆考古专家们付出了十余年的艰苦努力。

据介绍,为了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考古队员在遗址发掘之初,就必须忠实地记录下现场的一点一滴。他们在现场勘查、采集数据,除用传统方式测量残垣断壁、建筑基址等,还借助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对遗址现状和出土遗迹、遗物进行全方位记录。

遗址现场采集,只是“复活”的第一步,时间从数月到数年不等。比如数字化复原的老鼓楼遗址谯楼建筑,记录时间就超过了5年。

数据有了,接下来就是电脑建模。

电脑建模有点像搭积木,虽耗时耗力,但技术难度并不大,难的是复原依据,即要把这些残垣断壁复原成什么样。

“对考古专家们来说,复原研究需要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资料,采用二重证据法,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相关负责人说,涉及老鼓楼和钓鱼城的历史文献众多,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组建的复原团队通过梳理历代史料,仔细比对空间格局的舆图,比较现存南宋建筑及全国现存的其他南宋衙署建筑,对照我国古代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并结合遗址出土的建筑及构件细节,最终作为三维建模的依据。

就这样,跨越近千年时光,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老鼓楼衙署遗址谯楼建筑重现在了人们面前,吸引观众们通过数字化沉浸式深入了解考古知识,感受文物保护的独特魅力。

重庆版考古盲盒现身博览会上

除了以3D全息投影装置展现的老鼓楼衙署遗址谯楼建筑为代表的高科技外,观众们还可以在这个展厅中看到些什么呢?

相关负责人说,在静态展示区的基础上,展厅增设了动态展示板块,以视频影像形式集中呈现近年来重庆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及活化利用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大屏幕和多媒体设备,展示考古发掘场景、文物修复过程、科普动画等内容,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考古工作的细节与意义,增进公众对考古学的兴趣。

▲展厅现场。受访者供图

此外,展厅还特别展示了近年来取得的多项代表性实物成果,包括文物保护修复相关专利技术、考古科普图书文创产品,充分体现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科普教育和文化活化等领域的探索。

其中,最吸引观众的,莫过于近年来深受考古爱好者喜爱的“考古盲盒”了。

此次被带到博览会上的,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基于大溪遗址考古发现而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大溪遗址考古盲盒”。

这款盲盒内藏着哪些谜题呢?

相关负责人说,大溪遗址考古盲盒,以大溪遗址考古发掘的专业性、配合三峡工程建设文物抢救发掘的紧迫性作为盲盒设计亮点,突出考古盲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使用者在体验过程中了解考古故事,感受大溪文明。在设计过程中,研究院非常注重考古工作的科学性,以盲盒包装为例,除了人们常见的常规信息之外,还专门增加了考古发掘申请表,交代了考古发掘要报上级部门审批这一环节。

此外,盲盒自带的“考古工具”中增加了沙漏,让考古爱好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发掘,以此来体现抢救发掘的紧迫性。在土方设计上,仿照探方的正方体形式,首次运用颜色分层模拟遗址地层,另外还融入探方编号“2000代表年代、W代表巫山、D代表大溪、T代表探方、0802代表编号”,充分让考古知识融入文化休闲活动之中。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