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川渝幽默融入硬核小说,“科幻大神”刘洋新作《裂缝》写了什么?
2024-10-29 20:50
一场天灾过后,地面急速隆起,伴随剧烈的爆炸,地面裂开巨大的缝隙,现场遍布体积巨大却质量极轻的岩石碎块……这一切不同寻常的超自然现象引发了人们对真相的追寻,更多离奇的事情接连发生……
在著名科幻作家、重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洋的科幻长篇小说新作《裂缝》开头,一道离奇出现的裂缝就吊足了读者胃口。这部作品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刘洋“火星孤儿四部曲”的第三部作品。
▲《裂缝》
在延续一以贯之的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风格的同时,记者注意到,刘洋还在小说语言和叙事结构上大胆尝试,其中,他将川渝人民的日常幽默与硬核科幻等元素的有机融合,成为《裂缝》中一抹全新亮色。
硬科幻新元素刷新想象边界
重庆是当代幻想类文学的一方重镇,刘洋则是重庆最具全国知名度的青年科幻作家之一。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的他,如今执教于重庆大学中文系,担任该校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研究中心研究员。基于深厚的物理学背景和对科幻文学的痴迷,他陆续完成了《火星孤儿》《井中之城》《裂缝》等多部科幻小说,先后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银奖、金奖,并在今年10月获“天问”华语科幻大赛“最佳长篇科幻作品”奖。
▲刘洋。受访者供图
以《裂缝》为书名,这道不同寻常的“裂缝”究竟是什么?随着书中主人公的不断探究,有关“裂缝”的更多物理特征出现,读者发现,刘洋引入了“分形结构”的概念。“‘分形’是几何范畴术语,‘分形结构’是指由整体在某些方面相似的部分构成的图形结构。”刘洋介绍,分形结构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比如雪花、树木枝杈等都具有分形结构,它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从一个基础形态不断外延,最终形成繁复而无限的结构效果。
《裂缝》中最核心的设定正是时空裂缝带来的特殊分形结构,按照刘洋的设想,这一结构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物质的物理特性,时空裂缝造成了空间上连续、电磁却发生了阻断的设定,引发了一系列技术革新。随着对“裂缝”认识的深入,通过“时空裂缝”进入地球的二维外星生物逐渐浮现,时空族与人类的系列争端因此触发。
在他看来,科幻小说的精髓在于创新的设定和对科技的合理推演。《裂缝》的创新之处从何而来?他坦言,灵感源于自己读过的一些关于分形维度的论文,“在分形几何中,维度以分数形式表现,即在传统的二维和三维之间存在众多中间维度,我思考,这些维度是否能在二维世界与三维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作品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技术、新现象让读者又一次大呼烧脑,对此,刘洋对记者笑道,所有新设定都能得到逻辑严密的解释,“无论是设定内还是设定外的细节,都遵循严格的物理规律约束,我想,科幻设定与现实的物理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结合,既不产生违和感,又突破生活常识、刷新想象边界,这是我一贯追求的创作。”
融入川渝幽默构建反差效果
突破生活常识的同时,发掘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科幻故事,是刘洋作品的一大特征。“科幻小说既是科学幻想,也是文学小说,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平凡生活中寻找不寻常的线索,既能增强可读性,也引人入胜地将深奥难懂的硬核科幻拆解明白,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刘洋表示,这样的写法不仅让科幻设定落到实处,也从单一的设定奇观延伸到小说的各种生活细节之中,比如小说主人公发现了时空裂缝的物理特性之后,将这种特性运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尤其令读者眼前一亮的是,与此前的《火星孤儿》《井中之城》两部长篇相比,《裂缝》的叙述语言也更加生活化,这不仅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以成都及周边城市为代表的川渝地区人文环境相得益彰,而且非常贴合人物表达,特别是在社会边缘小人物的塑造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书中,无论是艰难讨生活的
“川渝幽默元素的加入是我的作品宇宙里一次全新尝试。”刘洋说,自己虽是四川人,但后来求学、工作离开四川多年,直到前些年来
尽管川渝幽默能让小说的推进轻松许多,但刘洋也表示,《裂缝》中讲述的外星生命与人类第一次接触的故事,蕴含着更深层次的警示与反思。“一切对异类生命体的想象都是对于人类自身的映射。”他说,科幻小说对现实的映射往往更加直接也更具有前瞻性,新材料、新技术等新事物不断涌现,然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往往很难及时预见,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这些新技术如果被滥用会带来怎样的风险,“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到底会改变我们什么?没人说得清,但警惕和反思,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不可或缺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