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70多年前“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是何景象?去旧报纸里翻翻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4-10-02 22:16

75年时光荏苒,祖国的巨轮驶过沧桑,驶向辉煌。新时代的重庆人民,正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征程上策马扬鞭。

但你可知道,70余年前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曾有过一段“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的难忘历程。如今,在渝中区佛图关公园一处崖壁上,一幅“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摩崖题刻依然清晰可见,它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讲述着那段非凡的过去。

题刻背后有何故事?日前,记者请教了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文史专家唐伯友。他介绍,1950年1月,重庆举行了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上,刘伯承在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人民的生产的重庆”的奋斗目标。这是解放初期西南局执政理念、施政纲领的首次公开宣示。1951年,这一目标被进一步表述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这幅题刻,既昭示了新重庆新气象新目标,也是对重庆人民为新生活奋斗发出的号召。

万象更新,乾坤清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庆,处处洋溢着新气象。岁月有痕,雁过留声,记者随唐伯友走进重庆图书馆重庆地方文献阅览室,翻开一份份旧报纸,在那些泛黄的报道中,采撷70多年前的难忘瞬间……

▲1950 年 1 月 3 日,《新华日报》报道重庆新华书店开幕。记者 赵欣 翻拍

1950年1月3日

重庆新华书店开幕

阅读是涵养城市发展的精神源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今天,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作为“书香重庆”建设重要力量,70多年来,广布于重庆各个区县的新华书店,陪伴了一代代市民成长。那么,重庆新华书店是如何从无到有的?

1949年12月13日,《新华日报》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刊载消息,称新华书店筹备处于12月12日开始办公,进行筹备事宜,大批书籍数日内可运抵渝,运到后即可营业。

筹备过程中,市民对于书籍的强烈需求让个别书商嗅到“商机”。1949年12月16日,《新华日报》头版发布启事,称“市面上发现有翻印发售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一书,如重庆新天地文化社擅自翻印之本即有错字123个,脱落字208个,增添字93个,颠倒字52个……”相关方面强调,为保护版权并对读者负责,除呈请军管会禁止发售并处理相关书籍外,今后未经许可,相关版权书籍概不准擅自翻印。

为缓解市民阅读需求,新华书店决定从1949年12月26日起,与二野后勤政治部联合举办临时阅览室,地址设在黄家垭口,内容有淮海战役、百万雄师下江南等名贵照片,及各种革命书籍,阅览时间为上午10点至晚上8点。

1950年1月3日,重庆新华书店终于开幕。营业时间为早9点30分至晚6点,主要出售《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毛主席各种名著,以及马、恩、列、斯等革命理论著作,还有包括文艺书籍在内的290余种图书。为了纪念开幕和庆祝元旦,书店推出了为期一周的8-9折不等的优惠购书活动。门市部三间大屋被挤得满满的,既有市内学生,也有江对岸的工人,人们直到7点才陆续离去,当天售出图书近万册。

▲1952 年 7 月 1 日,《新华日报》图片专版展现成渝铁路建设珍贵瞬间。记者 赵欣 翻拍

1952年7月1日

成渝铁路通车

“重庆新华书店的开幕很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阅读需求,成渝铁路的全线通车,则成为解放初期重庆以交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唐伯友介绍,1950年,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开始了建设西南的工作,交通运输建设就是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恢复和发展交通事业,是当时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经过筑路军民夜以继日勇克难关,于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这是四川的第一条铁路,更是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建造、材料零件全部国产的铁路,振奋了国人。

▲1952 年 7 月 1 日,《新华日报》报道成渝铁路通车。记者 赵欣 翻拍

1952年7月1日的《新华日报》以醒目的字体、大篇幅的文字报道了这一盛事。当天,成渝两地同时举行通车典礼,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两列披红挂彩的火车分别从成都和重庆开出,相向而行,悠扬笛声沸腾了巴蜀大地。《新华日报》还以《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为题,开辟图片专版,刊发了多幅有关成渝铁路建设的珍贵图片。同时还为成渝铁路发布了一则通告:重庆成都间每日开行51、52次直达快车一对,发售软、硬席客票、睡铺票,负责行李包裹运输,并附挂餐车……

多位领导人为成渝铁路通车的亲笔题词也在《新华日报》刊发。周恩来写道:“修建铁路,巩固国防,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朱德则由成渝铁路的胜利通车,联想到当时更多的在建铁路工程,他写道:“庆祝成渝铁路完工,一定要把天成铁路修好,并把川黔滇桂湘等铁路联系起来。”张澜的题词更是充满历史感慨,“四十多年前,即为四川人民与满清政府斗争之川汉铁路迄为反动统治者弃置,西南解放才三年,成渝铁路便修通完工。于此见人民政府建设之突飞猛进,更足见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新中国之胜利成功。”

▲1952 年 8 月 5 日,文化宫落成开幕的相关报道。记者 赵欣 翻拍

1952年8月5日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西南军政委员会大会堂(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西南博物院、重庆市体育馆、体育馆办公楼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开工建设。在那百废待兴的年代,这极大地提振了城市信心、造福了人民。

其中,1951年7月1日奠基、1952年8月5日落成开幕的文化宫,由邓小平亲自题写了“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几个大字。邓小平还曾用重庆方言“打牙祭”来形容修建的必要性——“解放了,劳动人民翻身作了主人,打上了肉牙祭,这还不够,要让工人打上文化牙祭。重庆是西南地区的首府,又是工业城市,有11万产业工人,应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和文化设施的、环境优美的文化宫,来满足广大劳动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

《新华日报》刊发了时任市长曹荻秋为文化宫开幕的题词。他写道,人民民主政权下的劳动人民,不仅要在劳动中去充分发挥智慧,而且要有一定休闲之所,享有一定文化生活,才能促进劳动的创造,生产更丰硕的劳动成果,重庆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正是为了满足重庆劳动人民的文化享受而建造的,今后也会为劳动人民带来一种极有意义的生活。

2022年,大田湾—贺龙广场—文化宫片区保护提升工程蝶变新生。如今的文化宫修整一新,当年种植的黄葛树早已亭亭如盖,它们见证了重庆城市发展,与这座城市一起走过峥嵘岁月,走进了崭新时代。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