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长江流域工艺美术的璀璨——“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首展举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2024-09-26 19:35

银编錾刻配饰《云中之城》,神韵飘逸,巧夺天工;蜀绣《一带一路繁花似锦:竞芳华》,一针一线,绣魂织彩;雕银丝光晕彩双凤旋转攒,气势恢宏,精美绝伦……9月26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首展——“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出200余件工艺美术珍品,既有我国历代的珍贵文物,也有与古为新的时代精品,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传统工艺美术的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

▲展览开幕式现场。记者 韩毅 摄

一部长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之于工艺美术而言,亦是如此。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人们很早便开始利用各种材料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艺术装饰品,并在长期劳动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并富有地域特色的艺术门类。

本次展览由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重庆日报文旅副刊部、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秉持“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结合生生美学的叙事,围绕“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造物智慧,打造了长江流域工艺美术的“个体-风物-空间-群体”的全息图景。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参观。记者 韩毅 摄

走进展厅,本次展览分“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个单元,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恢宏、鲜活的民间工艺文化,并通过以文物和民艺数据图谱展示文化根脉传承之“源”,以民间手工艺的生态智慧彰显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和多元发展之“流”,以六种协同创新设计模式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汇”,生动呈现了长江流域设计深度参与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阐释了长江文化的开放性、时代性、创新性,彰显了长江对中华工艺文明乃至世界工艺文明的杰出贡献。

▲精美的展品作品。

其中,“源:万象创生”单元,呈现了长江流域的人民受自然生态、人文历史、航运发展和生活风俗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想象和智慧,以漆、陶、纸、竹、染织绣等民间手工艺样式,表达真挚美好的情感、寄予生活的信念,以及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展览器物包括元代的龙泉窑双耳带环青瓷瓶、明代的供春树紫砂壶、战国的楚式铜剑、唐代的长沙窑青瓷褐绿彩连珠纹盘口壶等,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

▲精美的展品作品。

“流:互融共生”单元,展示了长江流域灿若繁星的民间手工艺,在材料工艺、器物造型、图案寓意等方面逐渐形成观念共识,遵循“道法自然”的造物智慧,巧妙运用材料“因材施艺”,为日常生活“制器尚用”,将自然之馈赠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与美学兼具的器物,以及工艺思想、材料技艺深度交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精美的展品作品。

“汇:巧力新生”单元,则展示了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民间艺人、传承人和设计师在互相激发碰撞中,打破手工艺的界限,将设计置入其中,通过更为开放、多元、巧妙和不断变化的尝试,激发出创造力,创造出具有中国当代审美和艺术语言的新的工艺文化。如,展览作品——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手工艺术系副主任刘玉城创作的《涟漪》,精选重庆本地陶泥,捏塑成器,并巧妙融入现代设计语言,以“葫芦”造型,既保留了“福禄绵延”的传统寓意,又展现了陶瓷艺术时空的现代审美新风貌。作品上的高温釉绘水波纹饰,笔触自由随意,波光粼粼,灵动而深邃,让人仿佛能听见江水轻拍岸边的声音,感受到那份来自“千年文脉”的悠悠古韵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精美的展品作品。

展览开幕式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纪委书记冉龙梅表示,本次展览遵循了“展示三峡文化、传承长江文明”展陈叙事主线,不仅展现了自古以来长江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且凸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识和精神文化,彰显出长江母亲河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特质。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韦嘉称,本次展览是“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将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长江文明新繁荣,也将助力重庆文化强市建设。

▲展览吸引大量观众参观。记者 韩毅 摄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谢亚平表示,本次展览是第一个将文物、手工艺人、设计作品和当代艺术完全融合的展览,多维度展现了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的新主体、新工艺、新理念;是以民间手工艺为视角,以手工艺材料和作品为载体,以传统与创新为对话场域的第一个全流域梳理与呈现长江工艺文明的大型展览,对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进行全新的演绎。

本次展览的展期将持续到今年12月15日,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学术、公教等活动,之后还将赴上海巡展。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