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长江文明论坛|2024长江文明论坛成果丰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谢智强 尹诗语

2024-09-25 17:32

9月25日下午5时许,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2024长江文明论坛落下帷幕。重庆市政府副市长但彦铮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全国的15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题,呈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思想盛宴,为我市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成果丰硕:

▲9月2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2024长江文明论坛现场。记者 谢智强 尹诗语 摄

主题突出、思想深刻,对长江文明的内涵、特征以及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有了新提升。

具体包括——

古今一体、传承有序。专家认为,长江文化根脉悠长,其历史轴线贯通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演进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叠加,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融,使其成为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立体化时空嵌合体。

江河互济、通江达海。专家认为,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河流,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特别是唐宋以来,长江与“海上丝路”共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

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专家认为,长江沿线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国家工业遗产、近现代革命遗迹等,共同构成了规模巨大、类型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宝库,展示出长江文化的强大活力和持久魅力。

▲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记者 谢智强 尹诗语 摄

把脉精准、路径清晰,进一步厘清了长江文明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很多“拨云见日”的新观点。

具体包括——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专家认为,繁荣发展长江文化,既要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又要创新长江文化发展的思路、话语、机制和形式,发挥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重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协调。专家认为,长江是多样文化、多元文明荟萃交融的重要枢纽,应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将传承长江文化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更好结合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专家提出,自觉将长江文化的人文优势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文经济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增添动能。

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下好高水平协同联动“一盘棋”。专家提出,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推动跨区域共建共享,推动上中下游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立足重庆、面向全国,为回答好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这道“必答题”打开了新思路。

具体包括——

加强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垄断。专家提出,发挥巴蜀文化作为长江上游核心的文化样态和标志性区域这一优势,建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树立“大流域”观念,充实政策工具箱。专家提出,妥善处理好长江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东西部双向互济、形象鲜明突出的文化发展格局。

突出文化利民惠民,让更多普通人走进历史文化现场。专家提出,充分发挥已有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等的文化功能,让考古走进大众,把当代生活与历史文脉有机统一起来。

着眼新质生产力,提升传播效能与水平。专家提出,强化市场意识,找到更多更精彩更深刻的发力点,打造更多具有青春态和国际范的文化产品。

据介绍,这些成果对重庆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担负起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的崇高使命,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标志性成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接下来,我市还将精心谋划下一届长江文明论坛,进一步提升辨识度和影响力,推动成果转化运用,努力把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全国高端学术论坛、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庆品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