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长江文明论坛|张松:推动长江历史和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2024-09-25 16:36
“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态多样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水利工程遗产、文化景观等历史文化资源,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也是生生不息的长江文化景观。”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论坛演讲环节,同济大学教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张松以《长江文化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张松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既养育了生命,也塑造了灵魂;既生产了时代的物质文明,也造就了国民的精神文明。
长江经济带范围的省市行政辖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30.6万余处,约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40 %。长江文明在漫长形成过程中沉淀的丰富历史文化遗存,深刻影响着沿线的社会环境及空间治理。
▲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张松在论坛上作分享。记者 谢智强 尹诗语 摄
在张松看来,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建立自然遗产系统,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延续传承历史文脉。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
▲论坛上,张松以《长江文化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记者 谢智强 尹诗语 摄
张松说,与保护和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同样重要的是构建长江文化协同保护的大格局,着力构建大遗产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实现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文化遗产和流域文脉的一体化大保护。
张松认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强调“保护优先、应保尽保”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在健全、完善系统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机制的进程中,需要在法规政策和保障措施方面不断改革与探索,为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遗产保护展开更具积极意义的实践探索。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绿色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必须进行有效和系统的保护管理,开展更全面更积极的活化利用。
因此,长江文化保护传承需要建立自然遗产系统,保持长江文化的连续性,延续传承历史文脉。推动长江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治理体系。
“长江是人民的母亲河,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长江是国家的文化河,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张松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