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今晚登上央视,带你感知重庆人的勤劳乐观与开放包容
2024-09-07 18:51
铜梁龙舞、川江号子、梁平竹帘、梁平木版年画、大足石雕、苗族民歌、土家玩牛、刘氏刺熨疗法、万古鲤鱼灯舞、重庆火锅、重庆小面……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海报
9月7日晚上8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32项独具重庆地域特色和巴渝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登上央视荧幕。
本期节目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歌手孙悦,将来到重庆市大足区,通过互动体验、文化解读、秀演呈现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感受重庆非遗的非凡魅力。
这些登上央视的重庆非遗将集中展示怎样的重庆故事,这些非遗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重庆市文物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32个重庆非遗项目既有厚重历史也饱含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的传统技艺、精彩的舞台表演,也体现了传承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记录了重庆人的生活生产方式,展现了巴渝秀美风情,表达了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优秀的巴渝特色文化。通过这些非遗项目,可以领略感知重庆人的勤劳、聪慧、乐观、坚韧与开放包容。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预告片里的铜梁龙
铜梁龙鲤鱼灯演绎“一夜鱼龙舞”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中,辛弃疾笔下的元宵盛景,就将在重庆非遗传承人的手中鲜活上演。
其中的龙,就是闻名全国的铜梁龙。
重庆的铜梁龙舞以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龙为载体,舞出了流传千年的文化传承。节目中,形态各异的铜梁龙齐齐上阵,共同演绎着重庆龙舞的独有风情。
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理事会会长谭小兵说,铜梁龙舞是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兴起于明,鼎盛于清;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
清光绪年间《铜梁县志·风俗篇》记载了铜梁龙舞的盛况:“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2006年,铜梁龙舞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梁龙舞是一直在生长的非遗艺术。”谭小兵说,铜梁龙舞在古时是街头杂耍,只有几个动作,“拿着龙走一走,左右舞两下”。后来,逐步融入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元素,演变为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大蠕龙、火龙等20多个品种,数百个动作;舞龙道具也变得更轻,利于展示技巧。近年来流行的竞技舞龙又将体育比赛和表演相结合,兼具动作难度、力量与美感。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预告片里的大足区万古鲫鱼灯舞
而鱼,则是来自大足的万古鲤鱼灯舞。
相较于铜梁龙的声名大噪,万古鲤鱼灯舞虽然闻者稍逊,但丝毫不影响它在全国非遗里的地位,在国庆60周年天安门彩车巡游和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都能看到万古鲤鱼灯舞的身影。
在节目中,一条条色彩斑斓的“鲤鱼”在流光溢彩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时而佁然不动,忽而远逝,往来翕忽,活灵活现,让人赞不绝口。
谭小兵说,万古鲤鱼灯舞是大足区独具地方特色的灯棚类民间舞蹈。鲤鱼灯道具用竹篾绑扎成骨架,以白绫或皮纸裱糊彩绘而成,头、尾各有一支撑木棒,供前后两人手执玩舞。这一拟物类舞蹈,广泛流行于当地民间的“岁时年节”“寿庆婚嫁”等礼仪活动之中。凡属喜庆热闹的场合,“耍鲤鱼”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民间习俗。
为了让鲤鱼灯舞活灵活现,万古鲤鱼灯舞的每一代传承人们都“拜鱼为师”,潜心观察鲤鱼的生活习性:如群鱼争食、卷草、戏耍、漂江、板子(产卵)以及受惊四射、奔腾等形态,仔细模仿,再结合龙灯、狮灯的一些表演技巧,在民间创作再创作,形成了独成一家的表现形式。
最终,万古鲤鱼灯舞形成了多样的表演形式,可两条鲤鱼灯在一个桌面上表演,也可四五条鲤鱼灯在舞台上表演,还可8条、16条、24条鲤鱼灯在广场上表演……每条鲤鱼灯长两米,由两人玩耍,一人玩鱼头,一人玩鱼尾,一会儿戏水,一会儿漂江,一会儿觅食,一会儿抢宝,一会儿又跃龙门,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表演时,配以川剧打击乐即兴套打,表演气势恢弘。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预告片里的大足石雕
梁平年画大足石雕展现“ 笔落惊风雨”
池鱼跃金碧,龙腾跨四海。就在万古鲤鱼灯舞和铜梁龙把重庆人民澎湃难抑的欢庆之悦通过电视荧幕传递千里之时, 梁平年画和大足石雕也将通过各自的精湛技艺,以刀为笔,再现杜甫“笔落惊风雨” 的喟叹之声。
回溯起梁平年画的历史,谭小兵说,早在明清时代,梁平的屏锦和袁驿两大场镇就拥有二三十家年画手工作坊,各占两场镇街道的一半。这里每年生产年画数百万幅,除满足当地农民的年货需求外,还利用水陆交通之便,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
通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如今的梁平年画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雕板、蒸纸、拖胶、刷泥、套印,现场演示的梁平年画制作过程中,近30道制作工序在传承人的手下一气呵成。但你知道吗?看似简单的梁平年画,制作工艺却非常考究——颜料需要植物矿物熬制;纸需要二元纸蒸2小时;雕版套印必须一色一版,层层上色拓印晾干。
那么,相较于其他地方的年画,梁平年画有啥重庆特色呢?
谭小兵给出了答案,梁平的木版年画不同于其他地区或典雅或刚健的气质,它展现出的是一种粗犷野俗、浑厚凝重的原朴之美。画面人物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构图饱满简洁、制作工艺考究,不分男女都在脸上腮部抹以椭圆形腮红,妙趣横生。
▲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预告片里的梁平年画
除此之外,跟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梁平年画的独特之处融合在每个环节里。例如,纸张需要特制,每张纸都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单独制作。例如,上色时用拇指涂抹颜料,在人物脸庞中“随意”一抹,纸上人物立刻生动形象,这一过程叫“开脸”。
同样是刀尖下的艺术,大足石雕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它起源于大足建县之前的初唐。
谭小兵说,大足石雕主要以本地出产的砂石、青石,以及贵州、四川等地出产的紫袍玉、汉白玉为材质,雕刻内容以佛像、文殊、普贤、各型观音、罗汉等为主,运用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阴刻等多种技艺,经采料、构思、制图、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细磨、抛光等工艺流程制作而成。
大足石雕对细节的要求极高,细微之处是最费时费力的工程。因为石料的材质原因,在雕刻指甲壳、镂空、圆珠等细节时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点一点仔细打磨、反复修改。虽然目前市面上的隔膜机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必须要手工才有它的味道。
如今的大足石雕,早已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场面,而是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足雕客”品牌,谭小兵说,大足区充分发挥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的区位优势,依托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资源,培育创建大足雕刻劳务品牌,让雕刻艺术传承开来,大足的“雕刻经济”也由此应运而生。
▲《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预告片里的重庆小面
重庆火锅重庆小面吃出“人间烟火气”
看了“鱼龙舞”、赏了“惊风雷”,又怎么可以少了“烟火气”呢,在以美食闻名全国的重庆,也拥有着不少的民间烹饪绝技,其中就以重庆火锅和重庆小面最为有名。
谭小兵说,早在清末时期,重庆就已经出现了火锅的雏形——码头上的“水八块”。商贩从屠宰场廉价买来包括毛肚、牛腿骨、心肺、肝腰、牛血旺等牛下水,生切成薄片摆在8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
在准备好菜品之后,商贩在挑子的一头放上简易的泥巴小炉,上置一只铁盆,隔成小格,盆中翻滚着黑不溜秋、麻辣鲜香的牛油卤汁。另一头则是盛满已经切装好的8个菜碟及装有碗筷的橱架,边走边叫,招揽食客。
因为这种食物经济实惠,味道可口,附近的村民也争相品尝。后来,重庆的几个主要水码头都有人经营这种“水八块”。
那么,我们如今吃的火锅又是怎样登堂入室、名满天下的呢?谭小兵说,这就要追溯到百年之前了。
当时渝中区的南纪门宰房街建起了屠宰场。1926年前后,马氏兄弟廉价收购牛毛肚和血旺,在南纪门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的红汤毛肚火锅馆。这家火锅馆模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使其更加鲜嫩脆香,外加一碟配有芝麻酱和蒜泥的调料,以其美味赢得了食客们的赞扬,被专称为“毛肚火锅”。
从此,火锅正式在重庆登堂入室。到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渝中区正阳街是山城最繁华的一条街,这里先后出现了以“云龙园火锅”“一四一火锅”和“夜光杯火锅”为首的“毛肚火锅”一条街,很多达官显贵经常出入于此,渐渐把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发扬光大,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
如果说重庆火锅是围坐一堂的高谈阔论,那么重庆小面则是一场美食与身心的密谈。
重庆人对重庆小面的热爱不亚于火锅,亲密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重庆人喜爱小面与其说上瘾,不如说是一种依赖。作家曾磊这样描写重庆的早晨:“随手一抓,一把水面,几根青菜,三两分钟煮毕,五六分钟下肚,小面之小,莫过于此。”鲜香麻辣的佐料,搭配嚼劲十足的面条,再来一勺别有风味的浇头,开启了重庆人活力充沛的一天。
谭小兵说,制作重庆小面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首先,面条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小麦粉,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再经过反复擀压和切制,形成细腻而筋道十足的面条。然后,调料的选择和搭配也是一门学问。辣椒、花椒、豆瓣酱、酱油、姜蒜等是必不可少的调料,它们的用量和比例直接影响着小面的口感。最后,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掌握、煮面时间等细节也是关键。
一碗正宗的重庆小面必然是麻、辣、鲜、香。麻来自辣椒和花椒,辣则是豆瓣酱和姜蒜的功劳,鲜则来自于调料和面条的完美结合,香则是各种调料的独特香气。这种独特的口感,使得重庆小面在众多的面食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更多独具重庆地域特色和巴渝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在《非遗里的中国》重庆篇里展示,敬请锁定今晚8点的央视综合频道(CCTV-1),感知重庆人的勤劳乐观与开放包容。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