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话牛郎织女,专家揭秘四大民间传说里的文化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2024-08-10 20:07

“梁祝双双化蝶后,那两只蝴蝶去了哪里?”“孟姜女范杞梁的命运为什么那样悲惨?”“法海是不是真不懂爱情?雷峰塔倒掉后,真有所谓‘法海日记’出土?”……8月10日,农历七月七,又是一年传统七夕,西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文化学者郑劲松做客重庆图书馆“重图讲座”,以“千古绝恋”为题带来一场精彩分享。

结合自己近30年的研究,郑劲松将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传”的形成演变娓娓道来,他以现代视角生动重述了千古流传的中国式浪漫,与现场观众一道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密码。

▲郑劲松分析四大民间传说里的文化密码。记者 赵欣 摄

在古籍中探寻传说源头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也成为了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讲座开场,郑劲松从七夕节入手,以牛郎织女的故事引入话题,对四大民间传说的历史起源、民间演变,以及故事的主要诞生地点等做了梳理。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虽起源于神话故事,但有的也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他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源头最早,本质是有关星象的传说,揭秘了中国远古的神秘星象文化。最早在《诗经·小雅·大东》里,出现了“牵牛”“织女”二词,指代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而“大东”的大致地理范围在今天山东沂河上游的沂源县。等到三国时期,曹植在《九咏》中写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第一次点名了牵牛织女二者之间的“夫妻关系”,由此,传说里每年相会一次的情节已趋于完整。

在“孟姜女”的传说里,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哭倒长城是民间第一次以文学形式批判秦始皇修筑长城之罪。但郑劲松考证认为,孟姜女最早的故事并非哭长城,她的原型是一位将军夫人。《左传》记载,齐国将军杞梁、华周为国战死,杞梁妻子认为牺牲的丈夫没得到应有尊重,最终齐庄公亲自到家吊唁,厚葬杞梁于都城边。郑劲松指出,最早的哭城并非长城,而是都城城边,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中说“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出现哭倒城墙的情节,后来经民间加工演绎,才有了千里送寒衣和哭倒长城等细节。

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祝故事,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中国民间传说。郑劲松介绍,梁祝起源于西晋,成熟于明朝,故事原型在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而成型最晚的白蛇传故事,大体起源于唐传奇,到明朝冯梦龙的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得以完整呈现,发生地在杭州、镇江一带,这在学术界得到了公认。

“四大民间传说,都是在流传中演变,在演变中流传,情节不断丰富,向着戏剧化、类型化、民俗化方向发展,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码。”郑劲松表示,这些故事中的一些细节,演变成了延续至今的民俗或禁忌,如孟姜女故事演化而来的哭坟习俗与民间的滴血认亲,梁祝故事中“生不同衾死同穴”演变成了合葬习俗,白蛇故事里提到的端午喝雄黄酒和小孩子涂抹雄黄以避免蛇虫叮咬等习俗也流传至今。

“七夕节的民俗也非常丰富,像穿针乞巧、拜魁星、晒书晒衣等等。”郑劲松介绍,早年间,女孩子在七夕节要结彩线,穿七孔针、祈求女红,比赛传统的针织活,希望能像织女一样有一双能织就彩云锦缎的巧手,男孩子则在这天去竹林里摇动竹子,喊着“竹子妈呀竹子娘,我要和你一样长!”,祈求能像竹子那样长高。

▲讲座结束,不少观众就传统文化与郑劲松深入交流。记者 赵欣 摄

在传说中解码传统文化

四大传说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与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郑劲松说,牛郎织女等故事里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爱恋演绎模式和传奇叙事模式,这些文化因子成就了它们的经典性,它们已全部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四大故事为蓝本,从古至今诞生了无数文学作品,在当代更被改编成众多影视剧、舞台剧。

四个故事讲述的正好是人与人、人与仙、人与妖的恋爱,每个故事都跨越了天上、人间、地下三重时空境界,故事里主人公也有“三生三世”。这在郑劲松看来,本质上揭示了儒释道在民间的深刻影响和交叉杂糅现象。

“梁祝的前传与后传故事比较鲜为人知,也最有意思。”郑劲松介绍,前传里,梁山伯本是太上老君养的仙鹤,祝英台则是太上老君的炼丹晒台,仙鹤思凡,经常站到台上遥望人间,不小心踢翻了晒台,它们被太上老君打入人间。而在众所周知的化蝶之后它们去了哪里?在重庆荣昌安福镇,曾发现一个清代的民间唱本,里面记载说,两只蝴蝶分别被观音菩萨和骊山老母捉住了,并被重新点化成人形,后来,梁山伯成了中原一名将军,祝英台则成了边疆一个女匪首,二人在战斗中突然觉得似曾相识,忆起前世,重续前缘,最终得以大团圆。

当然,这些民间传说的核心,还在于传统文化中对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郑劲松表示,四大故事都表现了一定的民间反抗精神,特别是女主人公们,都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所谓“门当户对”,反抗王权(孟姜女对秦始皇),反对封建卫道士(法海),反对神权(织女触犯天条,反抗王母娘娘),“四大传说里至死不渝的忠贞堪称一绝,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堪称中国民间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讲座现场来了不少家长和孩子,讲座最后,郑劲松与他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等问题。“《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西方传说故事畅销世界,其实我们中国也有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丝毫不亚于西方民间经典。”郑劲松建议,应大力挖掘中国民间文化宝藏并发扬光大,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他们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想象力,从小建立起文化自信。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杨潇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