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让文物“活”起来,精神“富”起来!重庆努力探索文物利用新路径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韩毅

2024-07-25 22:17

文物不仅是历史绝唱,也是时代回响。

7月20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加上此前早已名扬天下的宝顶山、北山,正式开启“五山联动”模式,让“精美的石刻说话”,吸引游客蜂拥前往。

7月18日,重庆117家文博场馆(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大轰炸遗址陈列馆、重庆科技馆4家场馆外)取消预约,同时丰富供给、延长时间,让文博服务有“温度”、更有“热度”,游客直呼“太贴心”。

▲白鹤梁题刻。受访者供图

5月16日,“中国白鹤梁题刻与埃及罗达岛尼罗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座谈会”在开罗举行,中埃联合推动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将填补世界遗产名录在水文遗产方面的空白……

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不可移动文物2.6万余处,如何让这些历史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目前,市文化旅游委已将“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作为“三个一批”改革项目之一,努力探索文物利用新路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夯实基础工作,形成文物资源“全景图”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

7月11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暨重庆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普查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时代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开展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文物普查是我国时隔16年再次启动的普查,也是我国在“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

我市更是采取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负责制,全面推动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力争在今年底前完成60%普查工作量。

现经初步梳理,全市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4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5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6205处、各类新发现文物点近万处;有重庆市历史建筑777处,中国传统村落164处,重庆市传统村落67处、重庆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7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家、国家工业遗产5处、重庆市工业遗产14处、中国重要农业遗产6处、中华老字号31家。

▲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游人在夜色中参观宁静而神秘的石刻。通讯员 黄舒 摄

本次普查还对原有6大类59项文物类别细化扩展为63项,更加明确各项文物的功能属性,并借鉴国际经验,首次明确将山水环境、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纳入普查对象,进一步丰富、扩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内涵。

“这只是我市高质量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接下来,我市将坚持‘应查尽查’‘应保尽保’,不但要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项任务,形成全市文物资源‘全景图’,更要建立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认定、登录、公布常态化工作机制。”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

具体包括:全面划定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理;完善基本建设领域“先考古、后出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和配套措施;设立一批社科理论研究课题,系统开展重庆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挖掘提炼重庆文化物化标识等。

优化体制机制,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

仲夏时节,枇杷山郁郁葱葱。

走进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这里已然成为市民游客热门打卡地。

一座研究院,靠什么汇聚起大众的目光?

原来,该研究院创新推出了“三馆一院”系列活化项目。依托文物建筑合作排演《雾起江州》沉浸式戏剧;秉承透明库房理念,推出《重庆考古标本陈列》等3个展藏结合展览;建成全国首个“考古虚拟展示体验馆”,开放“枇杷山(考古)书院”,培育“考古咖啡”“探古咖啡”品牌首店。

琳琅满目的青铜器、面带微笑的汉代陶俑、纹样精美的宋代石刻……随团参观《重庆考古标本陈列》等展览时,来自北京的初中生刘庆宇被巴渝文化魅力深刻震撼。

▲精美的大足石刻。通讯员 黄舒 摄

他感叹地说:“这次实地参观,让我感受到了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且这些历史文化是有温度的,需要传承弘扬下去。”

“这是我市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开展闲置国有文物建筑(房屋类)交由属地区县政府统筹管理利用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开展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成效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正在大力建设四大文物主题公园——

实施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工程,保护利用好红岩村、虎头岩、曾家岩“红色三岩”和中共中央西南局旧址,建设红岩文化公园;推动红军长征转战重庆纪念馆落地建设,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实施三峡文物保护展示工程,推进长江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实施石窟寺保护展示工程,联合四川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

同时,创新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以文物博物馆单位为支撑的研学精品项目和线路等,让不可移动文物“活”起来。

创新运行机制,让馆藏文物“火”起来

“没想到,在手机上就可以逛大足石刻‘五山’了,VR实景画面非常清晰、精美!”近日,在家“躲”暑热的渝北区张建在手机上,“参观”了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全新的体验,一下就把他吸引住了。

“此前,我实地参观过宝顶山、北山,听说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近期已经正式开放,但天气太热,哪里都不想去,没想到数字博物馆让我实现了愿望,完整地欣赏到大足石刻‘五山’。”他获得感满满地说。

事实上,在重庆,像大足石刻研究院一样,借助科技手段,让文物“活”起来、“潮”起来的文博机构,已越来越多。

如,登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就可欣赏到精彩纷呈的虚拟展览。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受访者供图

其中,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还为全部馆藏珍贵文物定制数字化“身份证”,实现了馆藏珍贵文物4009件(套)的数字化采集。“饶国模收藏的景泰蓝花瓶”“张学云送给妻子的礼品盒”……走进红岩革命纪念馆,轻拂红岩文物多维信息展示平台屏幕,一件件文物跃然眼前。点击放大按钮,文物表面的花纹、字迹,乃至细微裂缝都清晰可见。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了博物馆理事会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了博物馆总分馆制,优化馆际之间文物资源配置,并以‘展览展示’为核心,建立全市馆藏文物大数据库等,大幅提高了馆藏文物利用率,让馆藏文物‘出圈’。”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称。

据介绍,根据重庆市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方案,到2027年,我市将力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95%,文物博物馆A级景区达到80家、接待人次占全市旅游景区总人数的10%,登记备案博物馆达150家、接待观众达4500万人次,文创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形成一批文化文物地标,基本建成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