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近30万件文物中挑3,它们何以入选《国家宝藏》→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2024-06-29 19:54

6月29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四季在央视综艺频道(CCTV-3)播出第五期。本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许凯、曾黎、杨志刚走进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分别讲述白鹤梁题刻、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纾衣、文工会成立时的签名轴3件“国宝”前世今生的故事。

许多观众可能会好奇,为何收藏有29万余件文物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会选出这3件“国宝”前往《国家宝藏》。

近30万3,标准是什么?

“我们选择这3件‘国宝’,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秀’出了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所开出的绚烂花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身上凝聚着重庆人民在3000多年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精神内核。”6月29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牟丰京,揭开了国宝身上所凝聚的中华文明和精神。

白鹤梁保护方案再现中国对历史的尊重

首个登上《国家宝藏》的宝贝,就是位于重庆涪陵的白鹤梁题刻。

正如牟丰京在节目中所说的那样,“白鹤梁题刻是长江三峡文化的代表性国宝,也是世界大河文明的典范样本。大江大河孕育灿烂文明,与长江的白鹤梁题刻类似,埃及尼罗河也有‘尼罗水尺’用以测量水位。如今,中国正与埃及携手启动联合申遗,若成功不仅能够填补世界遗产名录在水文遗产方面的空白,更能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

可你知道不仅白鹤梁水下题刻是“国宝”,就连它的保护工程,也是世界第一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我们这个博物馆是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牟丰京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建成,成为中国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最好例证。

时光回到30多年前,按照设计方案,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涪陵河段最低水位将达到145米,最高水位175米,白鹤梁会被完全淹没。如何既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又保护好这个千年的水文遗址,成了当年的一个大难题。水下遗址原址保护世所罕见,国内外均无可供借鉴的工程实例。

彼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大批两院院士先后来到了白鹤梁,为如何在水下40米处保护好这个国家宝藏出谋划策。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保护管理处处长蒋锐说,白鹤梁保护仅方案可行性就论证了10年,6种不同的保护方案都被否决。最终,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得到各方认可。所谓“无压容器”方案,就是在白鹤梁密集段上修建一座保护罩体,在罩体内注满过滤处理后的江水,以平衡罩体在水下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实现题刻水下原址保护和观赏的目的。容器顶部采取特殊钢架结构,可承受4000吨轮船的冲击力,迎水方向的防撞墩能经受万吨级轮船撞击;博物馆还能通过预防性监测系统分析水下保护体的渗水、位移、压力等指标,以判断水下文物和水下建筑物的安全状况。

如何将设计方案变为现实,全国的科技专家再次齐聚,他们在这里攻坚克难,研发出了多个世界首例。

首先是水下博物馆中的循环水系统。为了保证水下保护体内无压,在保护体中将注入经过过滤的“纯净水”,如果“纯净水”不流动,仍然会在白鹤梁题刻表面产生许多微生物。因此,白鹤梁题刻内采用了循环水设计。但如此大规模的过滤及循环设备,在当时并没有现成的,只能依靠设计人员创新设计。为了确保该套系统的成功使用,在科研阶段,设计人员就做出了一套1:6的实体模型,将它放在类似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而另一个高超工艺则是水下的照明系统,白鹤梁水下保护工程的照明设施是我国首次将照明设施置于40米深水下,这对光源和水下密封的效果要求非常之高。为了保证灯具的正常运行,设计人员将所有设备抬到了70米水深的鱼雷实验室内,对投光灯和光纤进行“实地”研究,反复对比光源的照射效果及光纤和灯具的密封效果。

经过7年时间的建设,最终在长江水下40米深的题刻原址,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创新性地建成,实现了对白鹤梁题刻原址原貌的保护和观赏,成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推广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

秦良玉“龙凤衫 ”凝聚重庆忠勇爱国精神

第二件在《国家宝藏》中亮相的是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对它的入选理由,牟丰京一言概之——见证重庆忠勇爱国精神。

牟丰京说,秦良玉出自重庆绝非偶然,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这件国宝展现的正是巴渝文化的英雄气质。自武王伐纣,巴人便以骁勇善战闻名,前有宁愿断头也不献城的巴蔓子将军,后有抗战时的百万川军。重庆大轰炸时,重庆人死伤严重,但街头上最多、最醒目的一条标语却是“愈炸愈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以江姐为代表的歌乐山英烈们还在狱中绣红旗,并提供了振聋发聩的“狱中八条”。

那么,除了《国家宝藏》里演绎的故事,这件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背后,还藏着哪些秘密呢?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服装上那只生动的“火凤凰”图案,就是取材于这件国家一级文物。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彭学斌说,2006年,负责进行火炬接力形象景观设计的专家们正四处寻找合适的凤凰图案,但一番搜寻后结果都不太理想。没料到在一次查阅资料过程中,设计总监杭海偶然从一份资料上发现一件衣服上的一对凤纹图案符合要求,这件衣服正是明代崇祯皇帝御赐给女英雄秦良玉的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

于是,北京奥组委火炬接力中心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取得联系,在2006年9月至12月期间,先后几次派人前来拍摄照片,最终取得了凤袍上的凤凰纹饰,并成功运用于设计中。

其次就是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还藏着秦良玉的身高之谜。

前重庆市博物馆副馆长、市文物鉴定组组长董其祥据博物馆收藏的秦良玉红绸盘金绣花蟒凤衣和秦良玉蓝缎绣金蟒袍两件藏品测算,“秦良玉的身高,应在170厘米以上,比一般妇女略高。”

彭学斌说,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在《中国人种之构成》一文中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有所下降,民国初年,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5米,以地域论,南方又普遍低于北方。因此,身高超过170厘米的秦良玉,在当时堪称体魄雄壮,鹤立人群了。

一份签名轴见证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

最后一个登上《国家宝藏》的是1940年文工会成立招待会签名轴。它得以入选,是因为见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

牟丰京说,这签名轴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文化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一次重要统战活动的见证。它见证了70多年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民族解放振臂呐喊、浴血奋斗的历史。如今,它也必将见证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凝聚共识、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

那么签名轴上到底记下了些什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艾智科揭开了谜底:

周恩来、黄炎培、沈钧儒、陶行知、于右任、章伯钧、阎宝航、邹韬奋、邓初民、老舍、茅盾、陈望道、张申府、冰心、黄少谷、阳翰笙、李公朴、史良、曾虚白、田汉、冯乃超、洪深、郑伯奇、马宗融、翦伯赞……几乎囊括了当时党各派及无党派各行各业在重庆的所有名流,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是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

“当周恩来步入会场时,招待人员请他在宣纸靠左最前面签名,周恩来谦逊地把名字签在了最右边靠后的位置。”艾智科说,随着签名的客人越来越多,两张宣纸很快写满,事后工作人员将这两张宣纸装裱,周恩来的签名就出现在整个签名轴的正中。

签名轴上名字写得最小的是文学家老舍,还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签名者是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领导人绿川英子。艾智科介绍,据翁植耘回忆,当晚的招待会仅设置签名台两个,各放一张大宣纸,因此400多位来宾有一部分人漏签。横轴裱成时,郭沫若加题了“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新闻界晚会来宾题名”和“二十九年十一月七日于纯阳洞电影制片厂”两行字。招待会召开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郭沫若和田汉在轴上又各赋七律一首,并加说明裱在一起。

“郭老诗中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田汉诗中的‘紫银涛发四檐,一时群彦见毫纤。果然酒令如军令,敢说枪尖逊笔尖?’生动地描写出了晚会的空前盛况和热烈气氛,充分表达了参会者的政治热情和抱负,也是对蒋介石妄图笼络控制爱国进步人士阴谋的一次绝妙反击。”艾智科说。

“招待会后,签名轴一直悬挂在重庆天官府街七号文工会的中厅里。”艾智科介绍,1945年4月1日,文工会被迫解散,在安排善后工作时,郭沫若和冯乃超将签名轴等文物交给翁植耘保管。

1985年9月3日,重庆举办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文物资料展,签名轴再次出现在山城重庆,引起广泛关注。1986年,翁植耘将在渝展出的签名轴原件捐赠给重庆市博物馆(即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如此众多不分党派团体的名流,同时出席一个招待晚会,实属罕见。”艾智科感慨地说,这正好印证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的道理;他们以笔为刀枪、以文为子弹,为民族存亡而疾声呐喊,为共同目标而奋力向前,凸显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艺术界统一战线的巨大魅力和磅礴力量。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