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来临,多家OTA(在线旅行社)平台数据显示,重庆旅游热度居全国前十。大量游客赴渝,文旅行业安全工作是重中之重。4月25日,全市文化旅游安全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我市将采取“三招”做好节假日文化旅游安全工作。
▲会议现场。记者 韩毅 摄
会上,市文化旅游委分管负责人总结了我市2023年文化旅游安全工作的经验,有关区县和单位作了交流发言。
去年,我市以加强平安文旅建设、推进文旅高效能治理为主线,全市文化旅游安全生产和平安建设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开展安全科普知识宣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活动100多场次,用LED电子显示屏、展板、橱窗等张贴悬挂安全活动宣传标语、宣传海报11000余幅(条)等,公众旅游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推进落实了“月点评、季通报、年考核”机制;全面推进了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等,文化旅游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会同市消防救援总队等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创建工作现场会,举办了文化旅游行业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创建成果展览展示,开展了多部门联动应急救援演练,组织了文化旅游安全应急管理培训等,推动了全市文化旅游系统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全方位提升。
▲会议现场。记者 韩毅 摄
不过,随着文旅行业新产业、新技术、新趋势的出现,文化旅游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判形势、厘清思路、压实责任。
今年,我市文化旅游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将重点聚焦六大方面工作,牢牢守住底线,实现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凝心聚力,把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引向深入。全市文旅系统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起维护文化旅游安全的责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稳中求进,不断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安全稳定责任体系。要坚持管理职能与安全责任相统一,坚决摒弃和杜绝将业务职能与安全责任相割裂的权责分离观念和做法,将安全生产工作贯穿业务工作全过程;从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基础保障、教育培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应急救援、安全文化等方面,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等。
聚焦突出问题、加大查改力度,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落地见效。尽快健全完善重大事故隐患自查自改常态化机制,切实将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到预警提示、隐患排查、应急处置各个环节,推动安全防范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实处;完善事故隐患整改督办制度,强化对隐患排查整改情况的检查;畅通文化和旅游重大事故隐患举报渠道,对反映的有关问题依法依规做好核查处理。
把握风险形势、妥善化解纠纷,牢牢守住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底线。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全链条、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主体排查梳理影响文化旅游行业、系统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抓细抓实除险清患重点任务等。
此外,还要全面提升风险意识、做好应对准备,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防范治理,落实“断、禁、停、撤、疏”紧急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各类灾害;加强能力建设、夯实安全基础,着力提升文化旅游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五一’假期将至,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安全工作,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文化旅游环境。”会上,市文化旅游委分管负责人表示。
具体举措包括:一是要围绕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领域,毫不放松抓好安全管理。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特别是老年群体较多、地质气象道路等条件较复杂的线路进行系统性安全评估,加强导游安全教育,强化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和规范使用安全带;积极统筹协调各级各部门加强景区高风险项目、特种设施设备、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以及网红景点安全监测和巡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联合市、区两级旅游安全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对重点场所、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及小网吧、小娱乐场所及多业态经营场所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是强化风险研判,加强预警提示。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信息,向重点区县、重点景区等发出安全提示函,督促相关景区和经营场所做好天气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依托大数据预测信息,指导各景区严格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的要求,做好流量管理,强化防范措施,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全面做好客流高峰疏导。
三是做好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假日期间,全市文旅系统需安排专人值班,遇有突发事件以及各类紧急情况,必须按要求及时报告,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应对处置。
会议结束后,我市文化旅游系统150余名安全工作分管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继续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室内文化旅游场所火灾隐患查找及消防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编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