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冷热兵器交织的古战场是啥样?重庆文物专家首度揭秘→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时间:2024-04-02 10:49

    近日,重庆文物考古专家们联手在《四川文物》上发表了论文《重庆奉节县白帝城遗址南宋兵器埋藏坑的发现及相关问题》,以7年多的研究,首次从出土实物的角度,揭开了冷热兵器交织的古战场。

    4月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论文的第一作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孙治刚,在他的讲述中,一场场800多年前发生在重庆的攻防之战,从白帝城考古发掘出的兵器埋藏坑中破土而出——

    800多年前的重庆,一座座依山而建的城池附近硝烟弥漫。战争,早已不只是金戈铁马的冲杀与肉搏,随着火药被用在武器设计上,冷兵器统治战争的时代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的战场上,一枚枚火炮从投石机上弹射而出,交错轰砸、爆裂在双方的军阵中,一支支强弩破空而来,从士兵的甲胄缝隙中刺进身体。

    ▲白帝城兵器埋藏坑。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孙治刚说,白帝城兵器埋藏坑的发现,有力证实了宋元战争时期是冷热兵器共存使用的重要阶段。兵器埋藏坑集中出土铁火炮16件,是目前我国考古所见保存最为完整、形制多样的铁火炮实物,是研究我国初级火器制造、使用和功能的重要样本。

    89件兵器从兵器坑中破土而出

    回忆起兵器坑被发现的过程,孙治刚至今记忆犹新。

    那还是2017年,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组成的白帝城遗址考古队对位于白帝城核心区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揭露了一批南宋时期的城防遗存。

    在本次发掘中,考古专家们不仅发现了城墙、城门、墩台及其附属的房址、排水沟等城防设施,还发现了1座兵器埋藏坑。

    在这个兵器坑里,共找到了兵器89件,包括铜弩机1件、铁矛2件、铁兵器构件1件、铁镞69件、铁火炮16件,可分为冷、热兵器两类。

    “通过对兵器坑内堆积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兵器坑原本只是一个城内的蓄水池,在抛置入兵器遗存后被人为有意识地填塞一层石块进行掩埋,最终成为一个兵器埋藏坑。”孙治刚说。

    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个兵器坑的使用时间,专家们选取了坑内木炭样本4份、动物骨骼样本1份,于2017年12月送到美国佛罗里达贝塔(BETA)分析实验室进行碳十四测年。

    结合碳十四校正,与文献记载白帝城于1278年初降元,三月元将塔海奉命毁城,兵器坑的废弃年代终于被锁定——在宋元之交,应为1278年及之前。

    铁质扁平头形镞是破甲利器

    在兵器坑中,冷兵器占据了绝大多数,共有73件。其中包括铜弩机1件、铁矛2件、铁兵器构件1件、铁镞69件。可分为手持兵器和远射兵器两类。

    ▲白帝城兵器埋藏坑里出土的部分器物组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其中最为值得一说的,要数出土的铁镞中的39件扁平头形镞。它们镞身近亚腰形,镞尖似扁平凿状,镞尖端开刃,骹部较短,铤部呈细长圆锥形。

    孙治刚说,这种造型独特的铁镞在重庆境内仅发现于白帝城、钓鱼城、龙崖城等宋元时期山城遗址,更早或稍晚的遗址中均未见。

    根据镞体形态,专家们判定其应为《武经总要》所载的“大、小凿头箭”或“寸金凿子箭”所用镞。其功能在《翠微先生北征录》中有详细记载:“箭镞五:石莲头,凿子头,乔麦棱,寸金凿子,破甲锥。已上惟寸金凿子、破甲锥易入甲,最妙。”又载:“要之,镞用石莲头、乔麦棱,则光滑而不能入甲,不若用破甲锥、寸金凿子,则凿上有锋而易入窍隙。”

    由此,此类铁镞的功用得以破译——应为重箭,属穿甲兵器。

    同时,专家们还在铁镞中发现了30件柳叶形镞。它们镞身长约6-9厘米、通长8-18厘米,呈细长柳叶形。少量镞身略宽扁,截面呈菱形。镞尖较尖锐,中部起脊,两侧有刃,骹部较短,铤部呈细长锥形。

    这种铁镞在白帝城、钓鱼城有大量发现,从尺寸看,属于重箭,体型较长的箭镞不是手持弓弩能够发射的,而是用固定安装的大型弓弩发射。

    16件出土铁火炮保存之完好全国仅见

    除了冷兵器之外,专家们还在这个兵器坑里,发掘出了16件铁火炮,它们成为目前我国考古所见保存最为完整、形制多样的铁火炮实物,是研究我国初级火器制造、使用和功能的重要样本。

    这些重达2—3公斤的铁火炮,通高大约为13厘米,全部呈中空状态。专家们对其中3件的填充物进行了检测分析,只是遗憾没有发现火药残留。

    ▲白帝城兵器埋藏坑里出土的铁火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根据整体形态差异,这些铁火炮被分为了近橄榄型、荔枝型、球形三种类型。

    从形制结构看,这三种铁火炮均由盛放火药的铁罐弹体和安置火药引信的填药口两部分组成,铁火炮需借助药线引燃、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杀伤。

    孙治刚说,这类火器最早源头可追溯至10—11世纪的北宋时期,最初将糊状火药用麻布、纸和绳捆成球状体,用抛石机投射出去,称为“火砲”“火球”。

    12世纪以来,南宋首先掌握了高硝粒状火药和火药线技术,盛放火药的容器由软壳改为硬壳,最初的硬壳为陶罐,内置毒药、石灰、铁蒺藜等,名曰“灰砲”,后在金人的仿制下,弹体由陶罐易为铁罐,即为“铁火炮”。

    12—13世纪,火炮大量应用于战争,依次见于宋与金、蒙古与金、宋与元、元与日本之间的战事。

    同时,专家们根据对火炮的形态和重量分析,发现这些铁火炮使用方式主要为徒手投掷和抛石机抛射两种。

    其中,近橄榄型的铁火炮几何中心与重心偏离严重,不利于远距离定点抛射,应以近距离投掷为主,荔枝型和球形的铁火炮几何中心与重心基本重合,应以抛射为主。

    铁火炮被广泛使用于重庆宋元攻防战中

    虽然考古专家们仅在白帝城内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兵器坑,但铁火炮的身影,可不仅仅是在白帝城内出现。

    孙治刚说,铁火炮是我国初级火器创制和使用阶段的重要代表,宋元战争时期曾广泛应用于城池攻防战,宋军更是将“火炮,灰炮,土炮,石弹”等36件器具列入山寨防务之列。

    就考古发现而言,目前在重庆地区的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万州天生城三处山城遗址中均发现有铁火炮实物。

    其中,合川钓鱼城多为铁火炮爆炸后的弹片,仅范家堰衙署区和园林区出土2件炸裂器可复原;天生城发现2件完整器;白帝城共发现19件,其中完整器17件、炸裂器2件。

    从这三座城址出土铁火炮的形态来看,白帝城子阳城区域和天生城山顶环城发现的铁火炮形制接近,且多为完整器,应为宋军使用的铁火炮;而合川钓鱼城范家堰衙署区、园林区及白帝城下关城庙坪区域出土的铁火炮均为炸裂器,且形态上与目前确认的宋军铁火炮形制略有差异,推测其可能为元军攻城时所用的铁火炮。

    白帝城发现的铁火炮集中位于城址制高点子阳城樊家台、皇殿台,属城址陆路防御的重要节点、宋元双方交战的前哨阵地,表明火炮已成为城防的必备武器,印证了《翠微先生北征录》中对山寨布防的记载。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