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国行|重庆,这74处文脉新章熠熠生辉
江心跳出宋元孤岛皇华城,石阶漫过三百年巨丰堰清波;无钉廊桥巧夺天工,浩气群雕深镌忠魂——近日,重庆市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公布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类别。
究竟遍布重庆大地的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承载了这座城市哪段历史?它们又凭啥成为新一批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月2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古遗址:
古道战场聚落见证巴渝大地数千年历史
盐井蒸腾的雾气尚未散尽,青石板上深深的蹄印又嵌入时光。从新石器先民的聚落,到商周炊烟,再到南宋烽火狼烟夯筑的赤牛城、皇华城,巴渝大地的脊梁上,古道蜿蜒如血脉,串联起土司衙署、盐场喧嚣与战场烽火。商队的铃响与征伐的号角声,共同烙印下这片土地千年的记忆与荣光。
作为遍布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中唯一的“孤岛”型城池,位于忠县的皇华城遗址成为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遗址类别的代表之作。
▲皇华岛。来源:忠县融媒体中心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蔡亚林介绍,皇华城又称皇华岛,在《水经注》中被称为“江浦”,是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座江心岛上,考古专家们不仅找到了当时的城墙城门,还发现了忠州最早的书院——宏文书院遗址。工字殿、碑石亭等建筑遗存的出土,进一步丰富了宋元建筑考古的实物资料。
皇华城踞岛围城、环江为壕的选址理念,在宋元山城中独树一帜。因没有大的修葺与重筑,而具有高度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研究我国宋元时期建置城市的典型案例。
目前,皇华城遗址已发现并清理出城门、城墙、房址、墓葬等各类遗迹数百处,出土金银器、瓷器、铁器、铜器、骨器、瓦当等数千件。其中,在皇华城出土的铁雷,是世界中古史上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开创阶段的珍贵例证。
作为“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点子项目,位于江津的梧桐土遗址也成功入选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员陈东说,梧桐土遗址揭示了长江上游旱作农业与渔猎经济并存的生业模式,反映了中原文明与本地文化的融合,为构建巴蜀文明时空框架提供了关键实证。
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丰富,在这里,考古队员们发掘出了包括商周、汉代的灰坑、窑址等遗址,出土石璋、有肩石斧、石范、砺石、刮削器、盘状石器和陶小平底罐、陶簋、绳纹陶罐、器盖、高领壶等若干残陶器。
梧桐土遗址商周遗存以及具有地方特征的陶器、石器,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考古学内涵,也是除成都平原以外,解决三星堆文化向十二桥文化转变过渡问题的重要考古实证。
除此之外,包括成万古驿道(梁平段)等在内的一批古道路遗址,也见证了巴渝大地自古的阡陌交通和筑路智慧。
自万县分水,经曲水、福禄、翻蟠龙至梁山县城,过礼让、竹山翻赛白兔到袁驿至石桥铺的成万古驿道(梁平段),对于研究古代交通、古蜀道、川东陆路交通体系以及当时的经济社会和商贸往来以及邮递、军事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
古建筑:
水堰廊桥承载巴渝特色建筑艺术
当巨丰堰的水波漫过三百年石阶,清泉廊桥的柱础仍托起熙攘烟火。这些堰坝、廊桥以木石为骨、流水为脉,在巴山渝水间雕琢出生动的建筑史诗——既是生存的智慧,更是烟火人间的艺术图腾。
在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类别不可移动文物占到了其中的22处。
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巨丰堰,无疑是其中代表作。
▲巨丰堰
2024年,秀山巨丰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重庆首座世界级水利遗产。
据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巨丰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今已灌溉257年,为清朝“改土归流”后应需而建,巨丰堰是集防洪、灌溉、排沙等功能于一身的枢纽工程,其布局合理、结构科学,是丘陵山区引水灌溉枢纽的典范。特别是巨丰堰的“立体化”灌溉工程体系是适应丘陵山区灌溉需求的典型工程规划,体现了秀山古代人民治水用水的智慧结晶,其渡槽工程三拱桥是目前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渠-渠-河三层立交形成了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特色灌溉模式。
随着人口聚集和社会发展,秀山后来又修建了永丰、黄角堰,进一步完善并延伸了其灌溉范围,为平江河沿岸的广袤沃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灌溉范围达1.6万亩,实现了人水和谐发展。
除了巨丰堰之外,重庆的一座木拱廊桥也入选新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它就是位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清泉廊桥。
清泉廊桥又名回龙桥,是一座古代木桥。据史料记载,该桥始建于清朝末年,同治十年(1871年)10月竣工,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桥桥身全系木料穿斗铆扣,不着一颗铁钉,是为一绝,因此该桥又称无钉廊桥。
▲清泉廊桥。
没有钉子,怎么建成这座古桥的?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管所所长王兴旺揭开了谜底:
当年,建桥者于龙凼沟峡谷两岸悬崖上,开山凿石,垒砌石墩,在桥墩基部石台之上,左右各以6根杉木向沟心呈45度角支撑,形成拱形,其上横放杉木作桥梁,梁上铺木板为桥面,之上再建9洞10列的桥楼,顶盖青瓦,最终不用一颗钉子建成了这座木拱廊桥。
在清泉廊桥桥楼之顶的梁脊上,还绘有八卦、祥云、飞龙、彩凤等祥瑞图案,书以“福”“囍”等字样,寄托着当地民众对吉祥、幸福的朴素愿望和追求。桥身两侧设横木,可供行人小憩,边上设木栏以护安全。廊桥两端则用火砖垒砌砖墙,各开一圆形拱门供行人出入。
近现代:
群雕缆车酒窖淬炼巴渝人间烟火
洪安司令部灯火未熄,石壕红军桥霜雪犹存;歌乐山群雕深镌呐喊,双桂渡槽已飞渡长空。从宗祠深院到“人民好坐江山”的石刻,从盐仓栈道到缆车攀行的山城,百年风云激荡,在巴渝大地上锻打出烽火与建设的交响。
在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16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及其他类别。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就是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脚下的浩气长存烈士群雕。
据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解放前夕,300多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恨饮枪弹,血沃歌乐山。为纪念这些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重庆人民在青翠的歌乐山下为先烈们建墓立碑,于1986年11月27日在烈士公墓竣工落成。
▲浩气长存烈士群雕。
烈士群雕主题为“浩气长存”,高11米,四周宽各7米,共分为19层,由438块红色花岗石堆砌而成。9个烈士的形象构成了4个主题——“宁死不屈”“前仆后继”“坐穿牢底”“迎接曙光”。
同时入选的,还有位于长寿区的长寿缆车。它是长寿城内与河街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始建于1964年2月,同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运营。
▲长寿缆车。
长寿缆车采用了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的“鱼腹式”轨道,全长282米,垂直高度110米,坡度约为30°,全程运行时间约4分30秒,约8分钟一班(上下缆车站对开)。经国家索检中心专家鉴定,长寿缆车属目前国内轨道最长、坡度最陡、运行最久的地面客运缆车,是重庆缆车的杰出之作。
巴山渝水间,74处文脉新章正落笔。从皇华城宋元孤岛的烽烟遗痕,到巨丰堰穿越三百年仍润泽万顷的治水智慧;自梧桐土遗址揭开的商周文明密码,至浩气长存群雕镌刻的红岩忠魂——这些新晋市级文保单位,串联起从新石器炊烟到近代风云的壮阔史诗。它们不仅是古道盐场、廊桥堰坝、革命丰碑的实体见证,更承载着巴渝大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其余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