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出土后首次亮相的这件竹笥实证巴人生活场景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齐岚森

2024-12-24 17:23

一件天然的竹制品可以留存2200年的时光吗?几乎不可能!但是,这件从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出土的竹笥,就逃过了岁月的侵袭,静静“躺在”墓葬中,等到了考古队员们的来临。

▲12月24日,重庆巴人博物馆,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开展,观众在馆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12月24日,“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在重庆巴人博物馆拉开大幕。这件2200年前的竹笥在出土之后,首次与观众见面。

据悉,持续到2025年3月的展览,将对市民免费开放。

一场跨越70年的考古发掘再现巴人故事

虽铜锈斑斑却难掩锋锐的青铜剑、铸造着繁复花纹和文字的青铜镜、用巨大木头雕琢而成的船棺……

走进展厅,一件件带着岁月痕迹的展品,穿越时空而来,再现2000多年前的巴人故事。

这些展品从何而来?

那是一场跨越70年时光的考古发掘。

回顾往昔,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至今记忆犹新。

1954年、1955年、1957年,西南博物院(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文管会等单位先后对冬笋坝遗址进行过4次考古发掘,共清理战国至汉代墓葬81座,墓葬形制较为多样,其中以船棺葬最具特点,遗址整体呈现出墓葬数量较多,分布规律性较强,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特点。

2020年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冬笋坝遗址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本次考古的重点将不再局限于研究文物本身,更多的是通过文物研究当时居民的生活状态、文化等情况,是对当时历史文化资料的珍贵补充,有利于后人对那段时期历史的研究。

▲观众在馆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白九江说,通过出土的陶罐、陶釜、陶豆、陶甑、陶钵及残留物,可以很好地研究当时巴人的衣食住行;通过墓中出土的剑、矛、钺等兵器,能体现出巴人全民皆兵的状况;通过陪葬品中铜制武器、炊具、容器以及饰品的数量,也能分辨出墓主人身份的高低。

4年时间里,涵盖了战国晚期至汉代主要的墓葬类型,从考古队员们手中一座座破土而出,堪称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集群墓葬。

它藏身青铜釜甑中躲过岁月的侵扰

展览中最为特别的展品,就是那件2200年前巴人使用的竹笥。虽然历经数千年时光,但人们依旧可以在它身上看到清晰的竹纹。

▲展品《战国竹笥》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件天然的竹制品究竟是如何躲过岁月侵扰的?

白九江说,巴文化竹编织品是修复人员在清理一件战国青铜釜甑时发现的,直径残长约12厘米、残高3厘米,纵面显微观察显示其纤维僵直、导管清晰、结节清楚,初步检测鉴定编织物为竹纤维制品,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展品《西汉“长乐未央”铭博局纹铜镜》记者 齐岚森 摄

“在重庆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限制,脆弱的有机质文物很难保存下来,因此从未发现过保存如此清晰完整的巴人时代竹制品。”白九江说,此次发现得益于冬笋坝遗址优质的埋藏环境,特别是黄黏土的高密闭性,既延缓了有机质文物的氧化腐朽,又保证了适宜的湿度不会造成有机文物干缩或翘曲。

此外,该竹制品发现于出土青铜釜甑内底部,致密土壤的叠压达到隔绝氧气的效果,以及竹制品紧贴的青铜器对微生物的滋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这些原因共同促使该竹制品留存至今。

▲展品铜剑。记者 齐岚森 摄

这件难能可贵的出土文物,为考古人员研究巴人时期编制工艺、生活业态及丧葬礼仪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

巨大船棺现身展厅讲述巴人独特丧葬习俗

为了能让观众们更全面地感受巴人的生活场景,一件从冬笋坝遗址中出土的巨大船棺也被搬到了展厅之中。

这是一具用整段楠木做成的长5米多、宽近1米的船棺,它静静地立在展架上,给人一种神秘感。在船棺背后的展示墙上也有两幅船棺平面图,分别是考古现场挖掘的M12、M88的船棺墓葬,而展示墙左边对这神秘的展示之物作了解释——“渡魂之舟”。

在冬笋坝遗址中,这样的船棺数量还不少,它们多是用一整根楠木做成,巴人将楠木的三分之一削掉做成棺盖,并将余下三分之二木头的中部掏空,留个底,做成棺体。

▲重庆巴人博物馆,巴人·寻踪——纪念冬笋坝遗址考古发掘70周年特展开展,观众在馆内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为何巴人要将自己的棺材做成独木舟的形状?

白九江说,四川盆地江河密布,巴蜀先民傍水而居,生活中广泛使用独木舟,他们驾驶着这样的船只,游弋在江水之中,捕捞供自己食用的鱼类。而在他们死后,这些生前驾驶过的木船,就变成了墓主人安息的棺材,带着他们生前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武器,永埋泥土之中。

以舟为葬具,这或者是表示巴蜀先民相信,“人死之后,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仍需要舟楫。”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