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12年间,上万件三峡文物在他们手中重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2024-06-07 21:22

当它们被从泥土里捧出时,岁月的刀锋在数百上千年的旧时光中,已经将它们的躯体侵蚀得支离破碎。

当它们被运进实验室中时,文物修复师们又用高超技艺,让它们得以再现昔日荣光。

它们来自巫山、云阳、奉节、开州、忠县、涪陵……来自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大江两岸、高山峡谷。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三峡库区出土文物”。

▲4月22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图为部分展出文物。记者 李雨恒 摄

从2012年至今的12年时间里,为了让这些中华文明、长江文明的见证者再度重生,上百名重庆的文物修复师埋首在实验室里,为它们拂去灰尘、洗去锈迹,为它们接上断肢、补上残缺。

12年时间,修了多少?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说,15000余件(套)。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文物和文博系统的主题为“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近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实验室,零距离感受被称作“文物医生”的文物修复师用匠心妙手连接古今,一步步还原三峡文物所承载历史信息的故事。

穿“毛裤”抹“虫胶” 修复重庆唯一汉晋有翼神兽

在石器修复师孙存冲的口中,位于三峡博物馆外草坪上的石雕辟邪,有一个可爱的名字——“石小邪”,你可别小看了这尊石雕,它可是重庆唯一的汉晋时期有翼神兽。

说起自己修复的“石小邪”,孙存冲的记忆回到了两年多前。

2021年9月底,三峡博物馆启动了石雕辟邪的修复工作,孙存冲带领团队启动了这项工作。

要修好文物,首先要找到症结。

修复团队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对文物病害相关信息和样品进行检测,检查报告显示,“石小邪”本体石材出现了多处酥粉、裂缝、空鼓、孔洞和覆盖物等病害。

▲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石辟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这些“病情”都被修复专家们逐一记录在了“石小邪”的“病历”上。

针对裂缝,专家们采用了裂缝灌浆加固法,用注射器或者灌浆机,反复几次注射,直到环氧树脂浆液填满裂缝,等浆液基本固化后,再用被人们俗称为“虫胶”的环氧树脂胶泥填补注浆孔。

而针对“石小邪”皮肤表面泛碱、风化现象严重的问题,专家们给“石小邪”穿上了特制的“毛裤”。

孙存冲说,穿“毛裤”的过程,就是脱盐的过程,主要治疗“石小邪”的酥粉症、空鼓的问题。

整个“治疗”过程就是将“发泡”完成的纸浆,均匀地敷在“石小邪”被感染的“皮肤”之上,等纸浆完全干燥后,再用竹刀将其剥离下来,然后再贴无酸纸片脱盐。

除此之外,对照三维模型和修复前的照片,修复专家们还发现“石小邪”的尾巴存在残缺。

但因为缺乏确切依据,对“石小邪”残缺的尾部,专家们通过数轮论证后,最终放弃了之前制定的修复方案。

“就像人们不会对维纳斯的断臂进行修复一样,这不是对文物的不尊重,反而是对文物最大的尊重。”孙存冲说。

矫形补洞除锈 让近两千岁铜马再现矫健身姿

在三峡博物馆“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展厅中,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铜马吸引着观众的眼光,穿越两千年时光而来的铜马,见证着汉代的强盛国力,展现了汉代精良的青铜铸造工艺。

▲在“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展厅中展出的修复好的铜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如今的铜马看上去体型矫健、气宇轩昂。可你知道吗,在它刚刚出土的时候,却已经断裂成了好几部分。

▲修复前的东汉铜马。

为了让这件近两千年前的铜马再现昔日荣光,青铜器修复师赵晓宇领衔的修复团队一头扎进了修复室里。

断裂成好几段,把它们拼起来不就好了吗?

不!赵晓宇说,断裂只是这件铜马最明显的“伤痕”,经过检测,在它身上还存在变形、破损等多种“病害”。

于是,在拼接开始前,修复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它变形的马腿和马颈进行矫形。

但是矫形可不是件容易活,因为矫形工具无法自动适应每一件文物的弧度,所以修复专家们要通过精细的测量,为矫形工具做出合适的木托。

在矫形结束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修复铜马各部分躯体上的破洞。

这一步,需要用到的工具是铜皮和胶带。

文物修复师先用胶带粘贴在破损处,套出破洞的形状,再根据这个胶带的形状,在铜皮上剪出一模一样的图案。

为了让修复用的铜皮能和铜马本身达到“浑然一体”的状态,文物修复师还得根据修补部位的原本状态,将铜皮捶打出相应的弧度。

而在拼接的之前,除锈也是必不可少的。赵晓宇说,千万别小瞧了这些锈迹,它们每一部分的锈蚀成因都不同,所以必须得通过专业的工业CT找出每种锈迹的化学成分,再使用相应的“药剂”除锈。

在除锈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修复工作的最后一步,将断裂部位拼装到一起。

“铜马的修复在青铜器修复中,还是相对简单的,如果遇到镶金银或者错金银的青铜器,修复的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赵晓宇说。

热水洗污垢小心揭命纸 修复张大千书画

历朝历代的书画作品,一直是三峡博物馆的重要藏品种类之一。

但是古旧书画流传至今,已不止一次被揭裱,所以文物修复师更像是一名“画医”,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装裱技巧外,耐心、细致是必须具备的。

▲工作人员展示文物霉变过程。记者 李雨恒 摄

书画修复师周理坤就是这样一位“画医”。近期,他刚刚结束了对张大千山水图轴的修复工作。

周理坤介绍,书画修复的第一步是将旧画洗净,用热水烫后,用羊肚毛巾挤吸出画上的脏水。在污垢被除去后,修复专家将揭去书画的腹背纸,这一步的要点是需要小心,不能伤及书画本身的命纸及画芯。

接下来,就到了书画修复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了——揭命纸。

▲文物修复师正在修复张大千山水图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

周理坤说,命纸是画芯的托纸,托纸直接和原画接触,能延长作品的寿命,也能够使作品更加出色,故而称之为“命纸”。“小心”依然是这一环节的修复要点,在揭取时不能伤及画芯。

补虫蛀和破损都是书画修复中常见的步骤。可你知道吗,在书画修复中,修复师还要将漏洞处失去颜色的地方补好,使画面统一。

周理坤说,书画修复的高手要做到“四面光”,即上下左右四个角度全都看不出这幅书画被人修补过。

除此之外,修复师还需要对画面中因破洞造成的断笔进行接笔,这要求接笔人对画家笔法有深入了解,知道笔意来龙去脉。

“其实一幅书画的修复过程,就等于和艺术家一起创作的过程。这就要求书画修复师不仅有专业的修复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书画修养。”周理坤笑言,随着自己修复的书画作品越来越多,他也在不停地学习着各种中国书画派别的技艺。

新闻多一点>>>

重庆已构建起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重庆市陆续建成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等文物保护基础设施,为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构建起三峡文物科技保护体系,辐射带动三峡库区乃至西南地区文物保护能力全面升级。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介绍,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面,三峡博物馆建立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重庆区域中心,先后开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11项,在重庆三峡库区设立了9个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改造升级,使得三峡出土文物的保存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为助力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数字文物技术、VR、AR等新兴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文物修复中。观众可在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通过半开放式的文物修复室,近距离感受“文物医生”的工作,通过高清摄像头观察文物修复的每个细节,见证文物再现光华。

“未来几年,我们要实施好重庆三峡库区出土文物修复,排除三峡出土文物险情,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更加丰富的博物馆展品,推出一系列高质量展览。”赵雄伟说。

编辑: 刘一叶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