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听“凤鸣”古琴再次“凤鸣”!“博物馆奇妙夜”,千年古琴穿越时空再度被奏响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时间:2024-05-17 21:32

    5月17日晚,悠扬且清越的琴声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大厅中响起,奏响了“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的华丽乐章。这琴声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北宋古琴“凤鸣”,它在我国著名古琴家马维衡父子的演奏下,再次在博物馆中“凤鸣”迎客。

    ▲5月17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听见博物馆的声音——博物馆奇妙夜”活动举行。记者 齐岚森 摄

    穿越千年而来的不仅有古琴的“鸣唱”,还有汉代巴渝大地上的舞姿。在本届“博物馆奇妙夜”之中,三峡博物馆通过与馆藏文物“对话”,以诗词歌赋、曲舞艺韵等形式,展现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文明。

    唐韵汉舞拉开重庆“国际博物馆日”大幕

    2024年的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度过这个博物馆的盛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准备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系列活动,将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这场“文化盛典”从17日晚上的“博物馆奇妙夜”拉开大幕。在时长一个多小时的盛典之上,唐韵汉舞齐聚一堂,共同演绎出重庆历史文化的悠久和辉煌。

    相比起展厅里固定不动的展品和装置,“博物馆奇妙夜”则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

    ▲群舞《踏浪扬帆》。记者 齐岚森 摄

    本次“博物馆奇妙夜”活动,通过与馆藏文物“对话”,以诗词歌赋、曲舞艺韵等形式,展现出博物馆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文明。

    从文物古琴再度“发声”到现代化科技的创新与实践,三峡博物馆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博物馆通过文物“活化”利用项目的有效实施,致力于让民众听到更多博物馆的声音。

    ▲二胡演奏《阳关三叠》。记者 齐岚森 摄

    5月18日,“文创集市”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开张,来自我市各大博物馆的文创精品将齐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创意让观众们能将“文物”带回家。

    在5月19日,重庆的文物鉴定专家还将齐齐上阵,免费为市民进行文物鉴定。

    汉代“三段拧”千年之后再现风姿

    万舞奕奕,钟鼓煌煌的浩荡之景是汉朝乐舞给人最强烈的感受。这些舞姿经过了先秦的孕育,而又承接了西周延续下来的宫廷雅乐舞,成为我国舞蹈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

    那么,究竟汉代的舞姿是什么样子?

    在“博物馆奇妙夜”中,首个登场的节目就是曾获批2015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女子群舞《巴渝伶女歌》。

    ▲《巴渝伶女歌》。记者 齐岚森 摄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群舞中的动作是人们想象而来,《巴渝伶女歌》里的每一个舞姿,都是有史可查的。

    这个史,就是汉代先民们留下的画像砖和陶俑,在三峡博物馆的展厅中,它们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巴渝伶女歌》舞蹈形态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汉代画像砖、汉代陶俑为原型,从中提炼了折腰、三段拧等舞蹈动作元素以及舞蹈手形,描绘出具有巴渝特色的舞蹈风格体态、动作形态、动势动律。

    ▲《巴渝伶女歌》。记者 齐岚森 摄

    古朴的乐声中,身着汉代裙裾的舞者们在灯光的聚焦下,翩然从“砖石”中走出,穿越时光现身舞台之上,“画像砖”上的静态画面开始在人们眼前“活”了起来,钟磬鼓乐齐齐奏响的皇皇乐声中,舞者们腰如束丝,长袖交横,飞动摇曳。她们用独特的巴渝舞蹈语言,展现石壁上的巴渝乐舞伶女,在悠悠琴弦声中翩翩起舞的生动景象。

    北宋“凤鸣”时隔千年再度“凤鸣”

    如果说汉代的舞蹈从砖石上飞跃眼前还不过瘾,那么穿越千年再度被奏响的唐琴,一定能让你心潮澎湃。

    在本届“博物馆奇妙夜”里,两张古琴被请出了三峡博物馆的文物库房之中,它们中的一张来自唐代名为“襄”,一张来自北宋名为“凤鸣”。

    唐仲尼式“襄”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蔡襄所藏,被收录于《中国古琴珍萃》之中。这把通长124厘米的古琴通体呈枣红色,池沼长方形,琴额镶嵌着一块长方圆角形翡翠。

    ▲表演《平沙落雁》。记者 齐岚森 摄

    而另一张北宋伶官式“凤鸣”琴,制于1034年,是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有纪年古琴中最早的一张琴。别看“凤鸣”琴已有近千岁高龄,它的音质至今仍然极佳,是国内现存古琴中难得的佳品。

    为了能让两张古琴再现昔日的风姿,三峡博物馆专门请来了我国著名古琴家马维衡父子。

    马维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其子马天驰,现为扬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

    在马维衡父子的倾情演绎下,《平沙落雁》《广陵散》《酒狂》等名曲被再现博物馆之中,将观众带入千年前的诗意世界,感受秋江意境、展现宋唐气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晚上近9点,“博物馆奇妙夜”在童声合唱的《小雅·鹿鸣》落下帷幕。

    编辑:刘一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