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文化中国行|看!巧夺天工的明代石刻小兵马仪仗俑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时间:2024-05-09 19:56

    很多人都知道西安有气势磅礴的兵马俑,却不一定知道我们重庆也有迷你版的仪仗俑。5月9日,“‘细致入微 巧夺天工’明代石刻小兵马仪仗俑展”在永川博物馆正式开展,数百件小兵马仪仗俑从它们的出土地铜梁被“请到”永川,为观众们再现明代官员出行的生动场景。

    ▲小兵马仪仗俑在永川博物馆展出。永川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铜梁明代石刻仪仗俑,俗称“铜梁小兵马俑”,是铜梁最具地方特色的随葬明器。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铜梁共出土60余座明墓500余件石俑,在一些大户人家的墓中基本都随葬了一套石刻仪仗俑。

    铜梁石刻仪仗俑以小巧玲珑、造型生动、雕刻细致、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明朝官宦人家的生活场景,堪称巴渝一绝。

    展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82年在铜梁县城出土的明代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张佳胤的父亲张文锦和母亲沈氏的异穴合葬墓石刻仪仗俑,两墓共出土石俑及明器110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展出的小兵马仪仗俑。永川博物馆供图

    这两套仪仗俑的规格相差较大,是因为二人入葬时身份有所不同。

    张文锦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张佳胤时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为六品官,子贵父荣,皇帝敕封其父六品官阶,随葬品按六品官阶定制。

    因此,张文锦墓中出土的石俑完整成套,前面有鸣锣、击鼓、吹奏俑开道,中间是四人抬轿俑,有提衣过沟的,有张嘴喊号子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后面有牵马俑、侍从俑、书案、床、粮仓。丫鬟的发辫、老妪的发髻,每一根发丝都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小兵马仪仗俑。永川博物馆供图

    而沈氏葬于万历五年(1577年),此时张佳胤已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正三品,沈氏也被敕封为太恭人,享受四品待遇,随葬品规格比张文锦高。

    因此,在沈氏墓葬中出土的小兵马仪仗俑,不仅前面鸣锣、击鼓、吹奏的乐队12人,中间八人大轿,加上两个扶轿的,共10个人,抬轿的最后一个人边走边提鞋,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外,轿子前后还各有两顶圆形伞,轿子前有两排文官,后面有三排武将,穿的是盔甲,手上拿着各种不同的兵器,不同人物服饰、形态各异,反映了封建官宦人家典型的墓葬风俗。

    小兵马仪仗俑有何特色?

    这些石俑以精雕细琢、小巧玲珑著称。比如沈氏墓中出土的八人肩舆俑,在一块长41厘米、宽25厘米、高16厘米的石料上镂空透雕出八名轿夫、两名侍女抬着一乘大轿,连轿夫的鞋子掉了扯鞋的情节都表现得惟妙惟肖,工艺之精湛令观者赞叹不已。

    同时,石俑的穿戴丰富,品类繁多,仅是衣服,就分袍、褂、长衫、半衫、长裙、短裙等,且石俑的妆容衣饰都彩绘丰富,除服饰有绿、蓝、黄、红色外,穿金戴银,还有粉面朱唇,墨勾眉眼、胡须。人物造型生动,千姿百态,传情入神。

    编辑:刘一叶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