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树弘|处暑:一叶知秋凉意渐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杨树弘

2025-08-23 07:47

溽暑初消夜气清,

梧桐疏影月华明。

豆花雨过凉先到,

犹有残蝉咽晚声。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处暑犹如一位温文尔雅的隐士,带着几分淡泊与从容,于夏日与秋凉之间悠然过渡。它不仅是季节的转换,更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一次深刻对话。

时令的更迭,在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中悄然展现。处暑,作为夏季与秋季的分界点,预示着季节的转身,意味着大自然的微妙转变。《周书·时训》有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这一时节的物候现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从生机盎然到收获满满的过渡。

“鹰乃祭鸟”,说的是处暑时节,鹰开始捕捉猎物,并将其整齐排列,仿佛在举行一场庄严的仪式,这是对秋收冬藏的预演,也是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感恩;“天地始肃”,则反映出秋天的肃杀之气,万物开始呈现沉静之态,天地之间弥漫着一股内敛的力量;“禾乃登”,意味着五谷丰登,田地间金黄的稻穗低垂,预示着农人一年的辛劳即将得到回报。

走在乡间,能够亲身体验到大自然在处暑之时的微妙变化。树木的叶子由绿渐黄,早晚的温差不断拉大,夜晚的凉风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夏天即将远去,秋天正缓步而来。

处暑是太阳到达黄经150°的时刻。此时,太阳直射点已南移至北纬11°,北半球接受的阳光辐射逐渐减少,气温逐渐下降。这种变化并不只是数字上的跳动,而是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心境。

夜空中的星辰,也在这悄无声息的时间流淌中变换位置。处暑时节,银河斜贯长空,牛郎星与织女星将在东方低空闪耀,预示着七夕的临近。唐代诗人杜牧曾感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既是对秋夜的描绘,也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向往与咏叹。处暑,在星空的舞台上,似乎也承载着人们对爱情与美好的期盼。

处暑前后,许多星座也在天空中逐步显现。夜幕降临,仰望星空,感受那一份宁静与浩瀚,仿佛能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

处暑这一时节,总是心声悠悠,情感连连。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处暑为题,吟咏秋日的风情万种。从唐诗到宋词,再到明清佳作,处暑不仅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情感的寄托。

唐代元稹的《处暑七月中》云:“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通过刻画处暑时节的物候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循环的深刻领悟与哲思。唐代陆龟蒙的《袭美见题郊居十首,因次韵酬之以伸荣谢·其八》描绘:“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这些诗句,让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变换,感受到古人在处暑时节的闲适与自然共处的和谐之美。“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生动地描绘了处暑过后凉爽的来之不易与珍贵。这些古诗词,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将我们带入诗意的时节,去体味古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情感的细腻感受。

处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气,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与历史演变痕迹。在不同的地区,处暑习俗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在民间,处暑时节素有各种庆祝活动。比如在江南地区,处暑后便要为中秋节做准备,家家户户制作月饼,期盼团圆与幸福。而在一些北方地区,人们在处暑后则会进行秋收前的各种准备,以确保农田的丰收与稳定。处暑,作为一年丰收的序曲,不仅承载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激,也体现了农耕文明中劳作与休憩的完美结合。

从历史的角度看,处暑的习俗也反映了农耕社会对四时变化的敏感与适应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处暑的节日仪式逐渐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成为了连接人与自然、今人与古人的桥梁。

处暑时,万物逐渐成熟归仓,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稻穗饱满,瓜果飘香,农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

“处暑正当禾黍熟”,谚语道出了农事活动的紧迫与忙碌。稻谷经过夏日的滋养,终于在此时由绿泛黄,颗粒饱满,等待着农人的收割。这丰收的景象,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硕果累累,更是对农人辛勤付出的最好奖赏。

不只是稻谷,各种水果蔬菜也开始大量上市。红彤彤的西红柿、黄澄澄的南瓜、绿油油的油菜以及各式各样的瓜果,都成为了秋季餐桌上的佳肴。农人们在处暑时节的收获,不仅丰富了自家的餐桌,也为城乡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保障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处暑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就像深秋带给人的宁静与沉淀一样,处暑时节的高远与沉静,也让我们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思考的空间。

处暑,让我们思考生命的循环与转换,感受到岁月的更迭与人生的无常。在这个时节里,欣赏着落叶的纷飞,聆听着秋风的低语,我们会更加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一叶知秋”,从一片落叶的飘落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生命的韵律。

在这种自然的循环中,我们还可以悟到“顺应自然,尊重天道”的哲学思想。无论是农耕文明的顺应天时,还是现代人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暑都提醒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处暑,不仅是一个节气的交界,更是一个文化与情感的交汇点。秋风送爽,让我们一同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象,感悟古人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珍惜农人的辛勤劳作,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智慧。处暑,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它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在这个充满诗意与智慧的时节,愿我们都能以一颗平静而感恩的心,去体味每一片落叶的飘飞,去听风的呢喃与岁月的低语,与处暑一同感受自然的力量,领悟生活的真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审核: 吴国红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