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一座城】贺彬|街角书店,我们的故乡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贺彬

2025-07-24 11:04

7月25日-28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将在渝举行。时隔18年,这场书香盛宴,再次与重庆相拥。

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 阅读之美”为主题,不仅是全国出版业的一次集中亮相,也是重庆与阅读展开的一场深情对话。

阅读,不仅是打开城市的钥匙、认知城市的路径,更是城市文化、城市气质的参与者、构建者。

对于重庆而言,阅读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街巷肌理、空间场景、个体体验中:在街角书店,无数读者找到了精神的故乡;在陆海讲读堂现场,讲读人带着读者看世界、观内心;在北碚,与阅读、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如同嘉陵江的水从未停歇,让这座小城流淌着诗意;在书评人的文字间,阅读时的震颤与领悟、书中的真善美得以向更多人分享……

本届书博会的这场书香之约,既是对阅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许——让阅读继续成为城市向上生长的精神养分。

——编者

将近40年前,重庆主城就有不少闹市中临街的书店,新华书店,是它们统一的名字。

沙坪坝三角碑转盘有一家。北碚中山路上,毗邻街心花园那座著名的缙云女神塑像,也有一家。我念大学时,漫长的暑假里,我时不时会窜进前者;后来毕业分配,去了四川仪表厂,每到周末,从缙云山半山上的车间下山,乘坐返回主城的长途汽车间隙,也会趁机在后者的书架间逡巡。

记忆里它们的店堂都不大,普遍显得幽暗,与店门外明亮、耀眼的街市和高楼相比,形同异域。但我却在瞬时的逃离中,感到了难与外人言说的秘密欢愉。

外面那个世界,布满我青春期的慌张和狼狈,还有我对个人现状的不满,看不清前途的茫然,但当我一头扎进书店,这些都可以轻易被我抛到身后。

缓解焦虑的栖息地,虽说时间短暂,书店却在不经意间,为我担当了那样重要的角色。

国营书店的书架,那时摆放得还相当随意、散漫,但我却时不时地在其间淘到要命的宝贝,一个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狂喜。

当年有一套“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推出,记得伍尔夫的《海浪》、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谷崎润一郎的《细雪》等等,都是我在那年头看起来略显荒凉的书架上淘得的。

那些不期而遇的瞬间,会像是一下子拉开了电灯泡的灯绳一样,变得闪闪发亮。而当你满怀惊喜地翻开那些神往的书页时,你真的会将门外那个忙碌的俗世彻底忘却,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觉,恍然间觉得那深深的店堂变成了一辆神奇的列车,轰隆隆地前来将自己接走了。

后来,精典来了;再后来,刀锋也来了。

说起精典,按我前同事、专栏作家马拉的说法,老板杨一下海赚得第一桶金后,1998年居然想起要在解放碑弄个书店。20多年过去,无论如何,这成了一件非常酷、酷毙了的事。

▲市民正在精典书店内阅读、选购图书。(资料图片)记者 齐岚森 摄

相当长的时间里,精典成了重庆这座城中文化人、读书人的集散地和接头场所。我是其中的受益者,得以重返青春,再一次坠入那秘密的欢愉中。

那可真是一个秘密的去处啊!民权路的背街背巷,隔壁就是公厕,门脸儿也格外低调,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那是朝天门哪个服装店的存货仓库哟。但门内的书,却堆得像山一样高。

这也是我头一回见识将书籍的码放,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的地方。朋友徐斌一度担任精典的策划,记得她告诉我的一个秘密是,杨老板要求他们,不同的重点书要码成不同的形状,有时是金字塔,有时又是凯旋门……而我们却不管不顾,在巴掌大的店面里呼朋唤友,又在深不可测的书海中猎奇抄底,不亦乐乎。

不知不觉,精典成了亲人一般的存在。我的一个在某周报上班的朋友执意辞职,当起了精典的店员,只为能安静地多读点儿书。而我当年在《重庆晨报》的一众同事,也自发成了精典的铁粉,为首的马拉,至今更是被AI定义成了“精典书店长期的关注者和支持者”。

有一些面孔,在那明暗不定的店堂里一再遇见,已经亲如家人,却始终未能相认,最后竟成永诀;还有一些面孔,是悄然而至的久别重逢,每一次都那么的喜出望外;另外的一些面孔,比如茅奖得主格非,从前遥不可及,但在精典,却与我相隔不到10米……

2023年11月19日下午,我站在精典大讲堂中央,发布自己的全新小说集《乐园》。彼时,精典已搬迁至南滨路,落地窗外,是浩荡东去的长江。老板杨一特意赶来扎场子,这也让我有机会当面说出了那句感谢。我说,10多年前,我被报社的那份夜班工作折磨得奄奄一息时,全靠精典书架上精选的那些文学书籍,让我身体里的文学火苗不至于灰飞烟灭……

马拉曾写过一首叫《书店》的小诗,他在诗里写:“有一种书店/像乡愁一样站在街角……/在别的地方,在远方/它可能叫城市之光,叫诚品,叫季风/叫学而优,叫博尔赫斯,叫先锋/在重庆,这样的书店,叫精典。”

寥寥几句,说出了我想说的一切,我也不可能说得更好了。

我无比认同他一起首就说到的那个词,乡愁,那个深邃的词语足以引导我们,让我们相信,即便他诗里提到的不少书店的名字,已随风而逝,但故乡永在。即便曲曲折折,弯弯拐拐,我们也总能将它找到。

去年夏天,精典在坚守了足足26年之后易主,杨一用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书店转手给了新山书店老板,而精典的名字得以存续。

不到一年以后,重庆另一家我热爱的特色书店刀锋书酒馆,撤离了解放碑,在万象城6楼上的天台花园,迎来自己的“三生三世”。

image.png

▲刀锋书酒馆内景。(资料图片)

我很晚才认识刀锋的主理人江凌,他差不多是和我相差了十几二十岁的隔了辈的年轻人了,戴副丝边眼镜,说话细声细气,格外彬彬有礼,却在每天起床后的上午,就近找家星巴克,要坚持写上几小时后,才去店里打理日常事务。

就这样,在刀锋,我再次和一群同类接上了头。江凌和他身边的朋友们,爱书,写书,也做书。认识的第一天,我就和他们结成了惺惺相惜的“同伙”。

从此,我知道,我去刀锋已无需理由,因为那不过就是回家。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吴国红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