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树弘|谷雨:自然、文化与农耕的和谐韵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杨树弘

2025-04-20 07:13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至此,春天走向尾声,夏季即将拉开序幕。

这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充沛,正是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刻。

谷雨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气候的转换点,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体现了人与自然、文化与农业的和谐共生。

谷雨,雨生百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谷雨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有利于春播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谷雨有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味着谷雨期间,水中浮萍始生长,斑鸠始振翅高飞并频繁发出求偶的叫声,而戴胜鸟也降落桑树……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宋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生动描绘谷雨景象:“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细如牛毛的春雨和温暖的春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通常,谷雨出现在公历4月19日或20日,太阳黄经达到30°时,此时地球正处于太阳逐渐接近北半球的位置,北半球的白昼时间逐渐大于黑夜时间,太阳辐射强度不断增加。这种天文学的变化,使得北半球的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变得充沛。

古代诗人常常以天文学为背景,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描述了谷雨时节山川的秀美,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学视角下的自然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

谷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尊重。宋代人梅尧臣《四月三日张十遗牡丹二朵》:“已过谷雨十六日,犹见牡丹开浅红。”尽管牡丹盛开的时节已过,但在谷雨节气后,仍然能看到牡丹花的坚韧与美丽,这正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完美写照。

在谷雨时节开得繁盛的牡丹被誉为“谷雨花”,成为谷雨节气的象征。唐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雍容华贵的姿态,以及它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观赏牡丹成为谷雨时节一个独特的文化习俗。

而饮茶,则是对谷雨的另一种致敬。

谷雨茶是春季采摘的最后一茬茶,此时,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备受茶友们青睐。唐人齐己《谢中上人寄茶》中写道:“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正是赞美谷雨前的茶叶采摘场景。而清人郑板桥《谷雨》写道:“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再次体现了文人雅士在谷雨时节品茶赏景的闲适生活。

谷雨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农耕社会。那个时代,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观察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观察和总结的产物,而谷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谷雨节气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依然深远而重要。它不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谷雨时节,农民们根据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忙着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以确保农作物能够茁壮成长并在秋季获得丰收。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这充分体现,在忙碌的农耕生活中,人们也懂得享受生活,品一杯新茶。

谷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应该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谷雨时节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一同珍惜和煦的谷雨时节,铭记古人的智慧与诗情画意,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周双双   审核: 吴国红 主编:兰世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