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树弘|春分:昼夜平分天地和美
2025-03-20 07:34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大自然奏响春之序曲。
如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所吟,“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这是对春分气候变化的描写,更是对物候现象的细腻记录。
随着春分来临,雨水增多,雷电开始轰鸣,大地披上嫩绿新衣,燕子也回到了北方,绕梁呢喃,仿佛为这美好的春天欢歌。
《仲春郊外》,王勃描绘了美好画面:“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柳树依依,落花缤纷,鸟儿欢歌。这,便是春分物候学的精髓所在。
春风悄拂大地,万物苏醒,仿佛一瞬间,整个世界都鲜活起来。而这一切,都源于天界的一次精妙时刻——春分。
在天文学家看来,春分标志着太阳到达黄道上的一个重要点位,此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白昼与黑夜等长。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这样的天文学现象,不仅是一种自然奇观,更是人类生活中无数个仪式和庆典的开始。
“日月阳阴两均天”,出自唐人刘长卿《春分》中的诗句,描绘了春分时节昼夜平分之美。在诗人的笔下,日月平分、阴阳均衡,给大地带来生机与希望,仿佛告诉我们,自然界的每一个瞬间都蕴含着深邃的天文学奥秘与哲学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春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赋予丰富的节日习俗和情感价值。汉朝时,春分便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
“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宋人徐铉这句诗,描绘一幅春归人归诗意图。春分,如同一首未完的诗,任每一代人抒写着属于自己的春之章。
古时,春分习俗丰富多彩。人们“吃春菜”——将采回的春菜与鱼片一同滚汤,谓之“春汤”,寓意洗涤肝肠,祈求阖家平安健康。春分,还是放风筝的时节,古时多为纸鸢,放飞到蓝天,仿佛将人与自然的界限打破,自由翱翔。
“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农谚道出了春分时节农民最为关心的事情。春分是农耕文化一个重要的节点,一年的农忙号角就此吹响。农人们在这时开始播种、浇水、施肥,期待一年的丰收。
清人宋琬在《春日田家》中,描绘了春分时农家夜半起身准备农事之情景:“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这,便是农民们迎接春天的方式,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无尽的期待,耕种着希望和未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人韩愈这句诗,生动描绘了春分时节的生物现象。与农民忙碌的景象相伴,大自然其他生物也以各自的方式迎接春的到来。燕子从南方归来,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青蛙在池塘中欢腾跳跃,这些景象无一不告诉我们,春分是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季节。
在全球众多的文化和传统中,春分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迁的时刻,更是一种自然与人文精神交汇的象征。在哲学家的眼中,春分是一个关于和谐与平衡的寓言。在这一刻,昼夜平分,象征着阴阳调和、天地间和谐共生。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分,正是自然界顺应“道”的体现,一切都循着自然规律,有序运行。
而春分阴阳均衡、昼夜平分,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心灵追求的另一个维度。人们在春分时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是在内心深处追求心灵的平衡与和谐。
春分,一个多变而富有魅力的时节。她从天文学的严谨到物候学的细致,从文化的沉淀到哲学的深思,每一面都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时节,我们不仅看到自然界的变化,更要感悟其中的哲学意蕴,学会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
“一半春色入心,一半春色予你,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愿我们都能拥有一颗平和的心,与自然共舞,享受春分带来的每一份美好、和谐。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