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树弘|父亲的不争与争
2024-11-19 15:07
92岁的父亲站在渝西北乡下老家楠木丘新修的老屋前,全身沉浸在深秋很浓很重的夕阳里。
父亲的每一道皱纹里,都爬满了跌宕起伏的龙门阵——青春似火、艰难似铁、时岁如风。
他苍老的目光如炬。在岁月的长河中,他和他的故事,照亮了我们兄弟仨做人和前行的长路。
他20多岁的时候,曾经“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作为一名军人,战后返乡,他默默耕耘在故乡的土地上,担任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
夜里,掩卷沉思。我想,父亲用他的言行诠释着一个大写的男人“不争”的智慧和“争”的勇气。
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历经了生死考验,复员回到家乡后,他没有选择安逸、名利,而是默默地拿起锄头,到田间地头,承接爷爷辈的“家当”,当起了勤耙苦挣的农民。
村里人劝他:“老杨啊,你是英雄,该去城里享享福,何必还吃苦受累呢?”
父亲总是笑而不语。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默默躬耕于瘠薄的田畴之间。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乡亲们,做一个平凡的真英雄,何须计较名利地位,心头安稳、思绪平静、有家有业,甚好。
那些年,村里的青年人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大片大片荒芜的田地。父亲主动承担起带领乡亲们复耕的重任。他四处奔走,引进项目、技术和资金,一点点恢复全村农田的生机。
金黄的麦浪、沉甸甸的稻穗,再次翻滚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
这时,村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的“不争”,是一种自我加压、自我追求的更高层次的责任和担当。
然而,父亲的“不争”并非毫无原则的默默无闻。每当村里乡亲们遇到不公正的事,他总是挺身而出,敢于“争”一份正义与公道。
有一年,村里从猫儿沟水库引来的水稻灌溉水,被上游一个可以自流灌溉的村故意截断,导致我们的农田严重缺水,作物面临绝收。面对乡亲们的焦急与无奈,父亲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带领大家与上游村干部和“刁民”谈判。
那是一场硬仗。对方仗着人多势众,初时态度傲慢,对乡亲们的诉求置若罔闻。
父亲没有退缩,他一次次往返于两个村之间,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动用”自己在战场上的坚韧与智慧。
在父亲的坚持下,最终,上游村妥协了,重新恢复了灌溉水源,挽救了村里的农业生产。
那一刻,幼小的我看到,父亲眼中闪烁着一种不屈的光芒,那是对乡村和乡亲们利益的坚守,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
即便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8年里,父亲也从未为自己或家人谋取过一丝一毫的私利。
村里人都知道,每当有政策扶持时,父亲总是优先考虑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家庭。他说:“我是一个老兵,经历过战争的痛苦,曾眼睁睁看着我的战友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我知道和平的日子来之不易,我应该做的,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安享这份难得的安稳。”
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但父亲依然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他常说:“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恩。”
我的父亲,一生在“不争”与“争”之间寻找平衡。他的“不争”,体现了一种超脱、稳进与淡然;他的“争”,则彰显了一种勇气、责任与担当。
岁月流转中,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的英雄。
如今,虽然父亲年事已高,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永远照耀着我们,脚踏实地,躬耕前行。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