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发展篇|讲好中国故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生动立体的长江奔腾而来
2024-10-25 10:26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雪山冰峰、崇山峻岭、高峡平湖、湿地鸟翔、舟船帆影、繁华都市、美丽乡村……前不久,江苏省国画院大型中国画卷《长江春色图》在重庆美术馆展出。长125米、高1.2米的鸿篇巨制,将6300多公里的长江美景缓缓铺陈开来,让观众无不为之震撼。
这是“新金陵画派”凭借其深厚底蕴,以当代31位画家集体创作的形式,对长江美术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阐释的生动实践。
回望中国美术史,长江一直是一个永恒的“画”题,历代画家为之神思飞扬、笔骋万里,以浩瀚的篇幅、恣情的笔墨,挥洒出了中国第一大江的壮阔与旖旎。
步入新时代,艺术家如何更好塑造长江的艺术形象,构筑起长江美术的精神力量,用生动的图像故事,讲好长江故事、中国故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与古为新
长江丹青展现时代意象
与时偕行,唯变所适。
品鉴《长江春色图》,与夏圭、赵黻、戴进、吴伟、王翚、张大千等历代画家所作的《长江万里图》一致的是,均以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长江的全景,展现了长江奔腾、山峦耸峙、千回百转的辉煌气势和万千仪态,正如画跋所言:“展长江之气概,彰长江之气韵。”
不同的是,《长江春色图》以春天和绿色为主题,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采用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的构图,不仅绘制出长江沿岸山峦起伏、云蒸霞蔚的自然景观,还将散落分布的中山陵、三峡大坝、黄鹤楼等地标“串珠成链”。
画中,既有雪山冰峰、大壑云烟、崇山峻岭的壮美符号,又有高峡平湖、江河相汇、江海畅达的浩瀚意象;既有碧水蓝天、湿地鸟翔、岸绿鱼跃的生态图景,又有天堑通途、舟船帆影、古建楼台的多彩印记,还有繁华都市、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的现代气象……
整幅作品在构图、笔画、用色等方面,传承弘扬了“新金陵画派”的风格。
“金陵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艺术流派,以龚贤为首。他们多遁迹山林,注重实景写生,创作以山水画为主,被认为是清初画坛的“重丘壑”一派,开创了独具江南特色的山水画风。
“新金陵画派”则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以傅抱石为首。1960年9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相继走访了重庆、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10多个大中城市,途中瞻仰革命圣地,参观建设工地,游览风景名胜,行程达二万三千里,被誉为“写生长征”。
此次写生的成果——“山河新貌”画展,于1961年5月赴京展出,因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好评如潮。由此,主张“笔墨为时代而歌”的“新金陵画派”蜚声海内外。
“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彰显了长江文化的历史风华,描绘了长江沿线的沧桑巨变,千年文脉、万里春色跃然纸上。”为此,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幅巨制传承弘扬了新金陵画派风格,笔墨精纯、构图宏阔、意境深远,让长江流淌出新的风采、意象、神韵,堪称具有中华美学精神和时代恢宏意象的一幅精品之作。
多形式呈现
长江美术百花齐放
如果说,充满时代气息的《长江春色图》,只是延续千年的长江视觉形象的中国画表达,走进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则会让你看到,在多媒介介入下,长江更加丰富、更加立体、更加多元的艺术形象。
“风正一帆悬——中国艺术研究院长江主题艺术展”正在该美术馆展出。展览分为“咏情”“览江”“述今”“思往”“足迹”五个板块,集中展示了100多件(组)长江主题作品。
据介绍,为筹备此次展览,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年4月启动了长江主题创作实践活动,先后组织艺术家130余人次分赴重庆、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开展了该院近年来规模最大的集体考察采风写生活动,并以此创作出了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作品。
漫步展厅,除了中国传统绘画外,还有油画、雕塑、陶瓷、首饰、布艺拼贴等多种媒介,呈现出形式多元、意象丰富的长江之美。
如,艺术家们从长江的流动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了形态各异的雕塑作品。有的雕塑以抽象的形式,模拟长江水流的动态,展现出水的柔美与力量;有的以具象的手法,刻画出长江沿岸的风土人情,如码头工人、商贩等,再现了长江与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还有的以历史人物为创作主题,以材质独有的特性凝固那穿越千年的风雅瞬间。
在油画中,长江更被赋予了千变万化的色彩。如,晨曦时,江面泛着淡淡的金色,远山如黛,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致远的意境;夕阳西下,天际线被染成橘红,江面波光粼粼,画家用浓烈的色彩和大胆的构图,展现长江的豪迈与不羁……
无独有偶。去年,“同源·同向——长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邀请展”在重庆当代美术馆举行,展出作品250件,涵盖国画、油画、水彩、版画、综合材料等画种,集中展示了长江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情怀,艺术语言多元、表现形式丰富,突显了多媒介下长江美术的时代面貌与特性。
今年9月15日,“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览在湖北美术馆开展,展出油画、版画、实验影像等100余件美术精品,不仅有山水风光,也有长江流域各地的风土人情,还有新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勃勃生机,铺就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长江新时代画卷,让观众在欣赏长江大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长江美术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长江精神的蓬勃力量。
9月26日,“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首展——“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举行。展览分“源:万象创生”“流:互融共生”“汇:巧力新生”三个单元,展出200余件工艺美术珍品,既有我国历代的珍贵文物,也有与古为新的时代精品,展现了长江流域恢宏、鲜活的民间工艺文化,并通过文物和民艺数据图谱展示文化根脉传承之“源”,以民间手工艺的生态智慧彰显区域文化交流互动和多元发展之“流”,以六种协同创新设计模式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汇”,生动呈现了长江流域设计深度参与民间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路径。
▲“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首展——“千年文脉·生生之美——长江流域民间手工艺创新设计展”吸引大量观众参观。记者 韩毅 摄
长江是水的流淌,也是文化、情感与梦想的汇聚。迈入新时代,不难看出,随着油画、装置、雕塑、摄影等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式的介入,长江美术在时空交织中,得到更加多层次、多维度呈现,恰如一部交响曲,以丰富的调式和韵律,可视化地展现了邈远、壮阔、丰满的长江自然和文化的形象,又以空间和地域概念,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景观,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
回到“现场”
延续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文明,是人类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背后,是不同文明创造活力的竞争。
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新的历史高度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长江与黄河江河互济,共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作为蓬勃丰沛的历史文化文本——长江文化,需要再深入、再挖掘、再研读、再采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美术是其中的题中之义。
在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段运冬看来,以长江的视觉表现助力现代中华文明建设,需要艺术家们进一步深入长江的“第一现场”,改变媒介观念,突破语言形式,让长江图像具有更强的视觉穿透力,整体提升长江美术的思想高度。
具体包括——
还原主题的内在涵义。即在共守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层面,进行主题的有效扩容,真正激活文化的创新性视觉转换和发展,实现同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
艺术媒介的扩容。除中国画外,对长江进行综合材料、实验艺术、装置、影像等多媒介表现,利用多媒介的物质性、美学表现,以及它们与社会互动的便利性,进行更有效的全息式呈现,让长江的艺术形象更加从容地进入观众的视野,进而形成视觉精品,甚至是极优艺术。
语言表现的突围。打破水墨与油彩的画框模式,在更加丰富的材料基底上进行有效创作和美学显现,多维度地展现出对长江表现的不同想象,破除长江作为审美物象的固化知觉特性,促进了长江表现的语言创新。此外,还要进行深度的长江体验、批评话语的重塑等。
令人欣喜的是,在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的“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大型全媒体报道中,我们看到——
在上游西藏,以韩书力、叶星生、巴玛扎西、计美赤列等为代表的当代画家,基于对西藏艺术渊源及其发展脉络的梳理和直观审美辨析,以现代观念和人本态度解读深厚的民族文化,让艺术视角逐渐变大,依托唐卡这一古老艺术,逐渐发展出西藏特有的当代艺术形式——“布面重彩”,为全国美术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骑射图》 计美赤列 布面重彩
在中游湖北,7所高校依托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漆器,开设漆艺课程,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正以漆艺为媒,生动讲述荆楚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提升漆艺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在下游上海,前哨当代艺术中心扎根崇明岛上的前哨村,将绘画、雕塑、装置、大地艺术等作品,以及由艺术家改造的民宿、咖啡馆、餐厅等,“展陈”在村子各处,让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吸引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拍照打卡,使艺术作品真切地与村民产生联系,并赋能乡村,为村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徜徉在“美术里的长江”,长江美术情深意长、璀璨夺目,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激荡出万千气象,延续着承上启下、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让生动、立体、形象的长江奔腾而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