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杨耀健|领事巷的由来
2024-10-18 13:05
通远门有个领事巷,它是晚清时期命名的街巷,由来已久。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由于在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接连失利,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列强虽然取得了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内河航行、协定关税、领事裁判、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却并不满足,得寸进尺。他们垂涎中国内地市场。如果能迫使长江上游的重庆开埠,便可以其为跳板,向西南各地辐射,为其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扩大范围。
清政府绝不希望洋人进一步蚕食腹地。187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向重庆派驻领事,清政府以重庆非中外通商口岸为由加以拒绝。
但英国并不死心,在该年8月的中英烟台谈判中,威妥玛再次要求将重庆列为通商口岸,同时派驻领事。
清政府谈判代表李鸿章,以6月谈判中双方已商定重庆暂不作为对外通商口岸为由加以拒绝。但在9月清政府被迫签署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却添加了“四川重庆府可由英国派员住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的条款。由于未明确“派员”的身份,这就为英国在重庆开埠前就派驻领事找到了借口。
《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威妥玛立即派倍伯尔作为英商代理人常驻重庆,任期四年。所谓的“驻寓官”借此机会遍访四川,调查土产,考察民情风俗,积极为重庆开埠和设立领事馆作准备。
《渝报》事后追记道:“英国驻劄重庆委员数人,复于川滇黔三省打探富源及交通情形,与重庆之商务,曾屡作考查报告于世。开埠之议,遂甚嚣尘上。”
1890年中英《新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的签订,使英国取得了在重庆开埠的特权,也取得了在重庆正式建立领事馆的法律依据。
签约不久,英国就迫不及待地在方家什字麦家院(今重庆宾馆附近)正式建立领事馆,1900年后迁到领事巷,任命禄福礼为英国首任驻重庆领事。
这是西方国家在重庆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其管辖范围为四川全省,后扩展到贵州地区。
1900年后,英国驻重庆领事馆从方家什字迁到通远门顺城街南段,随着列强领事馆陆续前来此处设立领事馆,顺城街南段更名领事巷,延续至今。
1938年4月8日,英国新任驻华大使阿希尔德·克拉克·卡尔爵士偕夫人及随行人员自汉口飞抵重庆,以领事巷原英国领事馆为大使馆,开展工作。为避日机轰炸,8月14日,英国大使馆一等秘书戈林伟乘机抵渝,筹设英国大使馆新址。
▲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杨耀健供图
1939年5月日机大肆轰炸重庆,尽管英方在领事巷大使馆屋顶铺设巨大的英国国旗,该使馆仍遭轰炸,车辆全部毁坏,所幸附近有坚固防空洞,人员无伤亡。英国大使馆被迫迁往长江南岸文峰乡新力村,周围是森林,便于隐蔽。1942年后,英国驻华大使换为薛穆。
原《重庆文史资料》副主编,文史专家、作家,现为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