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重庆⑤|刘雪庵——音乐与生命的交响
2025-03-12 12:23
他身世传奇、命运坎坷;他才华横溢、天资聪慧;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钢琴组曲《中国组曲》,创作了中国第一首钢琴小奏鸣曲《C大调小奏鸣曲》。他的《踏雪寻梅》轻快活泼,富有青春气息;他的《长城谣》苍凉悲壮,极具民族特色;他的《何日君再来》缠绵悱恻,尽显古典韵味。他的名字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辞典》,他就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刘雪庵。
刘雪庵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紧密相连,他的音符,如同历史的注脚,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踏雪寻梅:音乐才子的成长之路
“雪霁天晴朗,蜡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 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歌词出自刘雪庵创作的《踏雪寻梅》,仿佛是他青春的写照。他的年少时光,就像这歌词中的雪与花,经历了风霜雨雪,最终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1905年11月7日,刘雪庵出生在铜梁巴川镇东门盐店一个绅士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尤其对音乐悟性极高。4岁他就在铜梁龙灯队做“灵童”,舞龙的鼓乐听几遍就烂熟于心。他记忆力超群,唐诗宋词过目不忘。从小随喜好音律的父亲学唱昆曲、拉二胡、弹琵琶,对器乐和古曲产生了浓厚兴趣,有天赋的乐感,对音乐十分热爱。
1919年,刘雪庵考入铜梁县立中学,正式踏上求知的道路,他对音乐的热爱愈发浓厚。1924年考入成都私立美术及艺术专科学校,师从李德培,系统地学习钢琴和作曲,同时涉猎小提琴和昆曲,不仅音乐技能得到质的飞跃,更开阔了艺术视野。1926年,刘雪庵回到家乡铜梁,担任私立养正中学的校长兼音乐和美术教师,这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灵感。1930年,刘雪庵进入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受教于欧阳予倩、洪深等文艺名流,这所学校以其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进步思想深深吸引了他,他积极投身于各种音乐活动中。
1931年,刘雪庵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箫友梅、黄自等著名音乐大师,全面系统学习了作曲技巧和音乐理论。他还向俄籍教师吕维钿夫人学钢琴、朱英老师学琵琶、吴伯超老师学指挥等,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习通古今”。
在校期间的某个冬日,他在梅林中偶遇几位小姑娘细嗅梅枝上的花苞,其中一位穿红色棉袄的小姑娘吟诵诗句“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深深触动了他。他灵感如泉涌,迅速记下这句诗,并创作了歌词,他的恩师黄自看见这首词后爱不释手,随即谱上了优美旋律。《踏雪寻梅》不仅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名曲,更见证了刘雪庵与黄自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长城谣:抗战时期的家国情怀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北京电视台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香港的歌手张明敏深情演唱了《长城谣》。很多年轻人对这首歌还有些陌生,误以为是港台歌曲。而在那一刻,在遥远的家中,年迈多病的刘雪庵正静静地躺在床上。岁月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眼,他再也看不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他通过电波捕捉到了这首穿越时空的歌声,不禁百感交集,潸然泪下。
歌声如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他尘封多年的记忆之门。那是1937年春,潘孑农准备拍摄电影《关山万里》,该片讲述一位来自东北的京剧艺术家,在“九一八”事变后,带领妻女逃难至关内,于流离失所中,自创歌曲小调,以此教导年幼的女儿铭记国仇家恨。女儿不幸在逃难的路上与家人失散,幸得一位音乐家收养。后来在一场为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举办的募捐演唱会上,女儿演唱了一曲《长城谣》,该曲正是音乐家依据她父亲所创的小调编成。这首歌让父女重逢,但他们依然无法回到家乡。
潘孑农特邀刘雪庵为整部影片配乐,并为《长城谣》作曲。然而,突如其来的“八一三”淞沪战争,使得影片拍摄计划搁浅。潘孑农与刘雪庵也因此断了音讯。同年九月,潘孑农在前往武汉的渡轮上,偶遇了一支年轻的抗日宣传队伍,他们正高唱着一段苍凉悲壮而又慷慨激昂的歌曲。歌词听起来亲切优美淳朴自然,细听之下,他发现竟是自己写的《长城谣》歌词。此情此景,令他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尽管电影未能完成,但刘雪庵已将他的歌词谱成曲,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
抗战爆发后,刘雪庵参加了中国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词曲作者联谊会”,放弃了留学欧洲的机会,自费创办了当时全国唯一的抗战音乐刊物《战歌周刊》。抗战期间,刘雪庵满腔热血创作了《满江红》《长城谣》《离家》《中华儿女》《保卫家乡》等近100首抗战歌曲,这些歌曲以奔放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鼓舞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何日君再来:一曲经典落悲催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何日君再来》是刘雪庵的经典传世之作。1936年7月,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毕业班同学举办告别茶会上,有人建议每位毕业生创作一首音乐作品作纪念。刘雪庵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即兴创作了探戈舞曲《何日君再来》。不久,刘雪庵的初恋女友因庸医用错药而不幸离世,他悲痛欲绝,将对女友的思念融入音乐中,通过心灵与琴键的碰撞,在不断升华中完成《何日君再来》。后来这部曲又成为歌舞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扮演者周璇首次演唱了此曲,她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立刻被传唱开来,尤其是唱片发行后,《何日君再来》立刻成为中国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抗战时期的中国,《何日君再来》的歌声无所不在。这为作者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也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误解和厄运,人们只记住了那段被电影篡改的歌词,却忘记了他的初衷和才华。随着时代发展,刘雪庵的音乐作品得到了重新评价,他的音乐才华和贡献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他的歌曲再次被人们传唱和喜爱。
1985年3月15日,这位将一生奉献给音乐事业的伟大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与世长辞。但他的音乐精神如同他创作的旋律一般永远流传下去,他的《长城谣》《何日君再来》等经典作品被收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瑰宝。
作者简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