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重庆⑬|以笔为武器,书写重庆抗战生活——记茅盾先生在重庆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2-28 12:00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近团结,力争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当我读出这句话时,您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便是收录于初中课本,由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白杨礼赞》。

说起茅盾,您一定不陌生。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革命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两度来到重庆,前后生活、工作三年多时间,开展了大量革命文化活动,创作了诸多文艺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先生与重庆的故事,说道说道茅盾当年在重庆以笔为武器的抗战岁月吧。

初次抵渝,复刊《文艺阵地》

时光回溯到1940年8月,因战事频发,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被迫停刊。同年11月,茅盾奉周恩来电令,携夫人来到重庆,并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复刊《文艺阵地》。

在茅盾与曹靖华等人的努力下,《文艺阵地》于1941年顺利复刊。在《文艺阵地》复刊号第一期上,刊载了茅盾的散文《风景谈》。在这篇散文中,在茅盾生动传神的笔触之下,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区的“小米丛密挺立”“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解放区的军队“面向着东方,严肃犹如雕象一般”;解放区的军民“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字里行间表达着茅盾对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无比热爱。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陪都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中,组织上将茅盾隐藏在南温泉。南温泉青山绿水,风光旖旎,就是在这里,茅盾挥笔写下了开头的那篇《白杨礼赞》。他借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韧、勤劳的劳苦大众,歌颂坚强不屈、艰苦抗战的优秀中华儿女。这篇散文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茅盾也赢得“散文大家”的美誉,也算得上是“因祸得福”了。

1941年3月,茅盾听从组织安排离开重庆,前往香港开辟“第二战场”。就此结束了在重庆第一个阶段的生活与工作。茅盾在重庆这一阶段的工作,为抗战文艺的勃兴、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再度抵渝,诞生经典名篇

1942年12月,茅盾再次来到重庆,一改往日的生活工作路线,这次他住在离重庆市区约三十里的唐家沱新村天津路国讯书店,开始了第二阶段长达三年多的工作和生活。

山城重庆的第二次旅途对茅盾来说,无疑也是一次生活的深刻体验与人生历练,更是文学创作的素材和源泉。这次来到重庆,除了从事座谈会等必要的社会活动外,茅盾把精力主要放在创作和翻译作品上。他在唐家沱新村写下了《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传世佳作,并于1945年在此完成了他创作生涯中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话剧剧本《清明前后》。《清明前后》以轰动山城的“黄金案”为题材,写机器厂厂长林永清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本打算将工厂迁到重庆坚持生产,支援抗战,但是受到黄金投机买卖的诱惑,卷入黄金案中,最终“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的故事,揭示了“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的时代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清明前后》一诞生,中国艺术剧社便主动承担演出任务,由刚从新疆虎口脱险的赵丹出任导演,著名演员任宗德担任主角。同年9月,《清明前后》在重庆上演,演出场场爆满,获得热烈反响。后因国民党阻挠和打压,才被迫停演。

1945年3月,茅盾乘飞机离开重庆前往上海。就此,结束了长达3年多的在重庆的第二阶段的生活和工作,但他的奋斗足迹却深深镌刻在重庆这方热土上。

重庆记忆,抹不去的烽火岁月

两到重庆,在南温泉、唐家沱、公教新村等生活的点点滴滴为茅盾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素材,成为他众多作品的题材。而茅盾在重庆期间,虽然不像有些战斗人士为革命、为抗日到处奔波,四处呐喊,但却用自己的智慧和笔耕,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并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例如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委屈》《小圈圈里的人物》《过年》等,散文集《时间的记录》,五幕话剧《清明前后》等大量作品;还翻译了苏联作品《复仇的火焰》《人民是不朽的》《高尔基传》。

茅盾以笔为武器,饱蘸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发出了那个时代最雄壮的呐喊,勇敢地承担起文化人的责任,这不仅对当时的抗战和民族解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重庆地区文学历史及其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所创立的《文艺阵地》虽屡经坎坷,但为动员民众、繁荣抗战文艺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之享誉抗战文坛;后面为其创立的“茅盾文学奖”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茅盾与重庆的关系是密切的。重庆,见证了茅盾的抗战岁月,见证了《文艺阵地》的复刊,见证了《白杨礼赞》《清明前后》的诞生;茅盾,记录了雾重庆的生活,记录了在重庆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了那些抹不去的烽火岁月。茅盾,他那铿锵的足音引领着我们前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祥辅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