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重庆⑥|绿阴墨影——黄庭坚与彭水
2025-02-19 17:28
彭水,居渝东南腹地,是重庆市唯一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古之彭水,坐拥天然盐泉和丹砂之利,又承乌江和郁江水运之便,在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渝、黔、湘、鄂、桂接合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在古代,盐为稀有之物,是“生民命喉”,《资治通鉴》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因为有丰盛的天然盐泉,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彭水置县,将彭水食盐收归官府经营,自此,历代王朝,无不重视与强化对彭水的统治。到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黔中道,黔中道、黔州、彭水县三级治所均设于此,辖按照现今规制的渝、黔、湘、鄂、桂接合部的122个市县区域。
历史上的彭水,既属蛮荒之域,而又社会安定;既有崇山峻岭,而又水运方便;既为西南徼外,而又物产丰饶,可提供一品供给所需的物品,成为文人墨客的向往之地,同时也是流放皇室成员和达官贵人的理想所在。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彭水古代“流放文化”。单就唐代来说,就有开国元勋长孙无忌、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十四子曹王李明、唐高宗废太子李忠、唐高祖十四子霍王李元轨等先后流放于此。他们的到来,给彭水带来当时最先进的文化。
在众多官员、文人中,对彭水文化影响最大的,当属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涪翁、黔安居士、摩围老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幼颖悟,过目不忘。苏轼见其诗文,称之为“超轶绝尘,独立万世之表”,由此声名大振。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先后为叶县尉,太和知县。元祐元年(1086)召为校书郎,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后迁著作佐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擅书法,长行书、草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北宋绍圣二年(1095),作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的黄庭坚,被章惇、蔡卞及其党羽诬为“修《神宗实录》不实”,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从其沿途所作“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新滩不是摊,空舲是个鬼门关”等诗词、书信中可以考究,他于1095年正月从芜湖启程,溯汉水、趋江陵、上夔峡,过巫山县下牢关、攀一百八盘(即巫山县城隔江的南陵山),沿官道而至湖北恩施,经黔江,于同年4月23日抵达今彭水县城,寓居黔州开元寺摩围阁(今彭水自治县委所在地),于1098年3月3日离开彭水,迁戎州安置,戎州即今天的宜宾。
作为一代胸怀抱负的文豪、书法家,黄庭坚谪居彭水近四年,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在彭水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远离故土亲人和当时的政治中心,不能不说黄庭坚起初是百感交集的。赴彭水,其长兄黄元明一路陪伴左右,“撑崖挂谷腹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一路所见穷山恶水,在恩施分别时写下“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的诗句,攀一百八盘时所作的竹枝词“鬼门关外莫是远,四海一家皆兄弟”,以及到达彭水后,其弟弟黄知命来看黄庭坚,黄又写下《谒金门·示知命弟》“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等诗作,可见其初遭贬谪时的感伤心境,以及作为文人的远大情怀而无处安放的沉郁。加之其初到彭水时,已五十一岁,患有脚气病,行走不便,须扶杖而行,于此,他选择寓居开元寺摩围阁。他在《答唐道彦书》中说,“某既患脚气,不便拜趋”。当然,“不便拜趋”既是身体之故,也是他逃避现实的心境。这一点可从他起初他结交佛、道,研习经文,并习道术,造炉炼丹可见。
但是,彭水的秀奇的山水、丰富的物产、厚重的人文、朴野的民俗,涤荡着黄庭坚的文人情怀,激荡着他的艺术情思。他很快步出方寸之地的摩围阁,与当地文人一起纵情山水。在登摩围山时写下的“摩围山色醉今朝,试问归程指斗杓。荔子阴成棠棣爱,竹枝歌是去思谣。”以及“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白发上华颠。”可见其欣喜的心情。第二年五月,在乌江边一巨石之巅新开小轩,轩成之时,恰逢崖旁榕树结子满枝,又得悉夫人携新生子已到涪州(今涪陵 ),因取杜牧“狂风吹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中“绿荫”二字命名此轩并亲笔题写轩名。“新开小轩,闻幽鸟相语,殊乐”,自此心情大好。常常邀约当地文人墨客来此小聚,谈诗论文,同时邀请当地农人,询桑问麻,好不惬意。他还在绿阴轩旁新开一块菜畦,亲自耕种,自号黔中老农。其心情正如其词作《画堂春》所言“水风山影上修廊。不到晚来凉。相伴蝶穿花径,独飞鸥舞春光。不因送客下绳床。添火炷炉香。”
他对当地民间歌舞尤其青睐,常常泛舟乌江,与民同乐。在《黔州与人书》所言“郡阁宴闲时与僚佐歌舞,以谢江山……此邦乐籍,似皆胜渝泸,微有成都之风也”,《鼓笛慢》中,有“遍舞摩围,递歌彭水”句,并受民间歌谣滋养,写下多首“竹枝词”。在他期间所留下了的文字中多有对当地竹笋、土酒、粟米、蜂蜜、茶等的记述。外号“茶客”的黄庭坚,对黔州的茶,情有独钟。他说“此邦茶乃可饮,但去城或数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带烟耳。不然,亦殊佳。”尤其对当地的都濡茶情有独钟,写道“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酒阑传椀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得江山之助,濡风物之盛,不仅疗伤了他的身体和心灵,同时也造就了他在诗词和书法艺术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书法,更加炉火纯青。《十劝七佛偈遗李夫人》《家问帖》《三游洞题字》《秋浦歌》《跋所书〈戏答陈舆诗〉》《书乐天忠州诗遗王圣徒》《大雅堂记》《汉人得道阴长生诗》《槽植诗帖》《绿阴轩》《飞来峰》《会于石间题刻》等帖刻以外,最为著名的是在彭期间所作的《砥柱铭》。
除艺术的修为之外,黄庭坚还开堂讲学。如今留下的丹泉书院、万卷书堂、怡思堂等,都是他创办的讲学之所。
黄庭坚谪居彭水四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彭水郁山镇玉屏山麓,还有“黄庭坚衣冠冢”今彭水县乌江东岸尚存的黄庭坚异常遒劲的“绿阴轩”摩崖石刻,成为彭水文化的标识。
黄庭坚的诗文和行迹永久地留存在彭水的历史文化册簿里,并被今人发扬光大,在彭水蚩尤九黎城,建有黄庭坚文化展示馆,在森林希望小学,建有山谷书院。
文/彭水黔中文化研究院 李德胜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