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庆⑬|巴渝古建筑精华(二)
2025-02-10 16:57
重庆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开埠文化、抗战文化底蕴深厚,起伏多变的原生山水基底造就了重庆的城市特色,丰富的城市发展历程沉淀出包容开放、海纳百川、多元融合的城市文化。各种文化和外来元素的相互叠加,赋予了重庆多样性、独特性的城市空间形态。巴渝传统建筑在体现重庆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方面体现得尤为突出。纵观历史,巴渝建筑乃是中国各地文化和舶来文化与巴渝地区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吸收、借鉴的缩影和结果;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使巴渝建筑呈现出纷繁各异的特色,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分支和奇葩。经多年考察和对大量乡土建筑的分析对比,发现巴渝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源于三个因素。
江水环抱、山势起伏的地形因素
从地形和气候环境来看,重庆山地和丘陵占全市总面积94%左右,自然地貌决定了巴渝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充分利用空间的特色,具体体现为退坡、吊脚、筑台、靠岩、重叠、出挑等建筑特征。巴渝地区夏季炎热,冬秋潮湿多雨,乡土民居一般会采用较大的出檐尺度,形成阴凉避雨的室外空间。有的乡场两侧房屋甚至是全部大出檐,中间留出一条采光缝,形成“一线天”。巴渝本土民居结构多趋于简洁、朴素、方便、就地取材;造型朴实古雅,富于想象,不拘规制;风格既有小巧玲珑、纯净自然的古朴建筑之风,又兼细腻精致、协调简约的装饰创意,典雅而不显张狂,脱俗而不失尊严。
移民文化对重庆建筑风格的影响
外来移民文化对巴渝建筑的影响不可低估。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重庆经历了7次大规模移民,特别是明、清两代以“湖广填四川”为代表、多达十几个省区向巴蜀地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对巴渝建筑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奠定了巴渝建筑风格的基础。
巴渝本土民居朴素简洁,构件装饰拙朴单调,一般也没有造型各异的封火山墙。外地移民建造的民居将重檐式、观音兜、涡耳形等各式漂亮显目的封火山墙带入巴渝建筑之中;房屋构件装饰更为精美艳丽,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及瓷片装饰更加多姿多彩。高大挺拔、风格俊逸的封火山墙和美不胜收的建筑装饰,与巴渝本土建筑相融互补,给巴渝民居注入灵动的气息,增添风格迥异的文化元素。
几百年交流融合,移民原发地丰富的建筑风格流派与本土建筑相结合,为巴渝地区的建筑风貌、建筑结构、风水格局、社会习俗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从民居大院的封火山墙式样,大致就可以判断出房屋建造始祖的移民原籍,如弧形封火墙,民间叫“猫拱背”、又称“观音兜”,一般是由湖广移民建造;而重檐封火山墙,民间称马头墙,显然属于江西、安徽一带的移民风格。
在宅基地选择上,外来移民更侧重于对风水环境的精心考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坐北朝南”的山水环境和坐落格局通常是他们的首选。
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
西方文化对巴渝建筑的影响首先来自于传教士。明末崇祯年间,意大利籍神父利类思和葡萄牙教士安文思到成渝两地传教。
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在更大的范围和规模进入长江上游地区。1891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续增条款,重庆对外开埠。之后,日、法、德、美等国大批商人、商船、传教士和理事领事机构相继进入重庆。西方教会更是广泛渗入巴渝城乡,教会建造了不少西式风格建筑,其拱廊、尖顶、透窗、窗花、门楣、老虎窗、壁炉、烟囱,浮雕等元素被巴渝民间建筑吸取采纳。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探险家、商人大量进入重庆后,建造了数量众多的西式风格建筑;重庆近现代到西方留学者甚多,他们也带回了西方建筑设计理念和美学意境,并在建造房屋时付诸实践。至今为止,在一些非常偏僻的乡村,发现不少乡土建筑在拱廊、壁炉、烟囱、券拱、门楼、立柱、门窗、栏杆、浮雕等部位带有明显西式建筑风格。一些建筑模仿西式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风格式样,形成别具一格的“洋面孔”。因此,中西合璧折中主义风格亦构成了巴渝建筑风格特色之一。
从以上分析,巴渝建筑风格特征大致可以用“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因地制宜,灵活多变”16个字来概括。(何智亚《巴渝建筑风格源流探析》,《城迹》,重庆出版社,2019年)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