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重庆③|巴、蜀、楚的文化关系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1-15 17:24

以古代文化区而论,在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依次分布着蜀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它们以长江为依托,同时向大江南北作辐射发展,北与黄河文化、南与滇文化和岭南文化交错衔接而相互影响、激荡、融合,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尤其是长江流域的大规模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流异源的巴蜀文化

人们通常把四川盆地从古到今的文化通称为“巴蜀文化”。事实上,在战国时期以前,巴与蜀的文化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化整体,而分别是巴文化和蜀文化。

所谓巴文化,是指先秦巴国王族和巴地各族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总和。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第一,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多刻铸在青铜器和印章上;第二,巫鬼文化异常发达,以至在川东、鄂西尤其在三峡地区形成一个颇引人注目的巫文化圈;第三,乐舞发达,人民能歌善舞,其青铜乐器以鹐于为重器;第四,崇拜白虎(廪君蛮)与畏惧白虎(板楯蛮)的信仰共生、交织;第五,土风敦厚,天性劲勇;第六,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女神崇拜文化传统,这是渝东、鄂西之间巴文化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精神文化内核。

蜀文化是指古蜀族和蜀地各族所创造的全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总和。夏商之际,鱼凫氏战胜蚕丛氏和柏濩氏而融合了蚕丛、柏濩两族,形成了古蜀族。以古蜀族为主体而形成的古蜀文化,其基本人文特征是:重祭祀,重形象思维,工艺发达,喜音乐,君子精敏,小人鬼黠。

将巴文化和蜀文化这两种起源不同、类型有异、族别非一的古代文化统称为巴蜀文化,首先导源于一种地理单元观念,即它们在地域上是紧相毗邻的,二者在频繁的和与战中得以充分交流、互动以至部分整合。其次导源于二者经济区的大体划一,民风、民俗的大体相近,拉近了二者的距离。最重要的是,战国时期巴文化区和蜀文化区通行共同的文字——巴蜀文字,加强了二者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在上述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战国时期的巴文化与蜀文化在诸多层面最终达到融合,形成了大体整合的巴蜀文化。

应当指出,巴蜀文化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在这种主体文化以内没有任何差别。例如,《华阳国志·巴志》就正确地指出“巴有将,蜀有相”,精辟地点出了巴文化与蜀文化的重要差别。而在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区内外还存在若干具有特点的亚文化。

共生互融的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主要是指在原为巴地后为楚地的地域范围内,巴文化与楚文化的共生与互融,表现为一种半巴半楚或亦巴亦楚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主要是在这个地域内的民族民俗文化,其形成期不早于战国中叶(公元前361年)。从这个角度看,巴楚文化似又可以视为楚国统治下吸纳了大量楚文化因素的巴文化。

从考古学上看,巴式器物和楚式器物仍可清楚区分。所以,巴楚文化不是考古学概念,而是民族学和地域文化概念,具体而言,巴楚文化的主体实为巴地各个族群,即《华阳国志·巴志》所载巴国之属“濮、资、苴、共、奴、猿、夷、蟹之蛮”,以及《后汉书·巴郡南郡蛮传》引《世本》所记载的廪君蛮。

巴楚文化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巫鬼崇拜;第二,干栏式建筑,即吊脚楼;第三,道家哲学思想;第四,性格敦厚,天性劲勇;第五,踏歌、跳丧及其他许多民俗文化因素(多源于古老的巴地各族,秦汉以后又成为巴楚文化区各族共同的民俗);第六,神女传说。

巴楚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定历史条件和原因,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巴、楚之间长期的边际文化接触与交流;其次是楚国占领巴国故地后所引起的物质文化的涵化;再次是巴、楚之间风格和精神文化的互融,这是巴楚文化得以形成的最深刻、最深层次的原因。(段渝)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