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丨荣昌铺盖面(节选)
2025-05-13 21:30

翻开重庆的面食菜谱,荣昌铺盖面绝对是精彩吸睛的一页。一团面团怎样被拉成薄如蝉翼的“铺盖”?翻滚的骨汤又是如何氤氲起独特的山城烟火?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中的文章《荣昌铺盖面》(节选)。

荣昌铺盖面(节选)
作者陈小林 卢郎
日前,我到荣昌公干,看见铺盖面招牌,突然产生了一股久违的食欲。按照当地朋友指点,我来到一家“兰氏铺盖面”。
店内师傅应声挥动双手,施展太极功夫一样推揉一番之后,一个富有弹性的面团便出现在他的手中。随后上下左右一扯一拉,再一扯即成薄大均匀的面块,然后手一扬便把面块甩入开水锅中,一两分钟后就捞起。
服务小妹端上面来,但见绛红的汤汁中浮着薄如纸张的面皮,大概有四五块,色呈鹅黄,状如铺盖,牛肉臊子用肋条、筋腱烧成,上面撒有秀嫩翠绿的芫荽,令人眼睛一亮。
我挑面入口,那面柔中含韧,入口滑顺,牛肉巴糯质肥,味浓鲜醇,面香、肉香、料香、豌豆香、葱香、芫荽香,香如泉涌。其妙处还不仅在此,一般的牛肉面有一忌,那就是面是面,汤是汤,两者分离,面不挂味,汤上虽浮一层红油,底下却是一碗白汤。此面却大大不同,汤面合一,汁浓味厚,带出一股浑然天成的香。而且牛肉烧得恰如其分,韧不欺牙,烂不失型,即使牙弱的老年人,亦能尽享其美。
▲《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摄影:彭静 田道华 喻祥江 胡罡)
吃着吃着,我突然对面条在远古时为什么叫“汤饼”“不托”,有了实际感受。面条在晋朝时叫“汤饼”“汤玉”,在唐时叫“不托”,那是因为最初人们把面团做成饼状,即下入锅内,故叫“汤饼”;汤饼的原料是白面,故又称“汤玉”。
荣昌“铺盖面”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早在20世纪初,荣昌人陈有权在昌元镇街边卖面块。他制作的面块薄而均匀,大而不烂,在乳白的筒子骨汤中煮熟入味后,以豌豆打底,加杂酱,再放上切节的油条。因碗中的油条形似鸡头,当时叫“鸡婆头”。
1933年,15岁的安岳人兰海云为逃避抓壮丁来到荣昌。陈师傅见兰氏无依无靠,又聪明勤快,就收他为徒弟。兰海云的手艺日渐熟练,三年学成出师后,另起炉灶,自做自卖。后来,他又在敖家巷开了面馆,生意不错,又根据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他在面中减去了油条节,依据面块“大、薄,呈长方形,似铺盖”的特点,将此品更名为“铺盖面”,打出“兰氏铺盖面”的招牌。兰老师傅辞世后,他的四个子女传承了其技艺,分别在成都、内江、乐至、荣昌四地开店经营。
兰海云的内弟林昌元,也做过铺盖面,后来他把手艺传给亲戚,这些亲戚又传给各自的亲戚,之后分别到重庆、成都、达州、武汉、十堰等地发展。在经营中,他们在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发展创新:在用猪大腿骨熬汤的基础上,增加鸡和海鲜同煨,使底汤更香更鲜;臊子除保留原来用的豌豆、杂酱外,增加了红烧肥肠、红烧牛肉、红烧羊肉、清炖肚条等。
“兰氏铺盖面”不仅深受本地人喜欢,北京、成都等地的人士也有慕名前来品尝的。
本文选自《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贺子桓
鸣谢:重庆出版社
栏目请点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