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丨故乡的黄葛树(节选)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5-08 21:30

图片

一棵黄葛树,可能是孩童时代的欢乐场,也可能是多年后想回但回不去的梦想乡。

今天为大家分享作家蒋先伟的文章《故乡的黄葛树》(节选)。 

图片

故乡的黄葛树(节选)

作者  蒋先伟

黄葛树,黄桷桠,

黄葛树下是我家。

我家有个好姐姐,

她的名字叫桂花。

这是一首上世纪50年代的重庆歌谣。每当我唱起这首歌,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故乡的黄葛树。

我的故乡开县(今开州区)临江镇是一个盛产煤炭的小乡镇,河对岸十数个小煤窑。去担煤途经的几个关隘、要塞之处,都植有高大的黄葛树,为过往的人挡风雨、遮烈日。

我奶妈的娘家就在这条路上的一个名叫“黑林子”的垭口上。垭口上长着三棵高大无比的黄葛树。

儿时我常跟着奶妈回娘家,她的娘家就在三棵黄葛树下。奶妈的娘家姓陈,有三兄弟,有高堂老母。奶妈待我如同己出,于是我就跟着奶妈叫她的三个弟弟为舅舅。三个舅舅各有儿女,大舅的女儿叫“桂花”,二舅的儿子叫“桂荃”,幺舅的女儿叫“桂菁”。虽是农家,但儿女的名字都取得很文雅。

在那些日子里,黄葛树下是我和他家三兄妹流连忘返的天堂。夏天可以把脚伸到小溪里,听知了在树上一声声地歌唱。也可以和三个表兄妹一起下到溪水里搬开石头抓螃蟹,一边抓,还一边哼着他们教给我的童谣:“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儿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螃蟹把我耳朵夹个缺。”

到了上初中的年纪,母亲就把我接回了自己家,我渐渐地与三个小伙伴失掉了联系。

再后来我上了高中,当了知青,上了大学又做了大学教师,但我始终忘不了故乡的那些黄葛树,特别是奶妈家的那三棵高大无比的黄葛树。

▲重庆的黄葛树。记者 兰世秋 摄/视觉重庆

一个契机来了。2015年春节临近,听说故乡通了连接万州和达州的高速路,我突然萌动起要回故乡看看黄葛树的念头,于是偕同老妻,去到了那个难忘的地方。

我们穿过高架桥下的涵洞,爬上了日夜思念的儿时“天堂”。远远地就看到了那曾十分熟悉的高大的黄葛树,走近后再仔细看,黄葛树没有变,仍然枝叶婆娑、风姿绰约。

树下的那一排老旧的青瓦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三层大楼房。尽管我对这里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这家的主人是谁?它是不是已经易了主人?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也不敢推开门去看一看。

正在我无限惆怅之时,房主人回来了。待他走到近前,我才看到这人脊背被压得弯弯的,脸色黝黑,一张饱经风霜的窄脸。几经打量之后,我最终确定他就是我想要找的桂荃。他也似乎认出了我,只是嘴角微微地颤动着,叫不出声来。我喊了一声“桂荃哥!”眼眶里禁不住噙满了泪花。他也在犹豫片刻后,伸出了那只枯瘦而长满了老茧的右手。

我们席地坐在大黄葛树下聊起往事。他说桂菁成家后,前几年全家都南下打工去了。走后就留下他帮忙照看鱼塘和几亩薄田薄土,生活倒也无忧,只是孤单。

至于大妹桂花,嫁到了十数里外的崩坎子,回一趟娘家要过两条河。说到自己这几十年,他说他结过婚,也养过一个儿子,可儿子却在20岁时因一场车祸死于非命。老伴也为此而一蹶不振,不到50岁就郁郁而终。

说完这些,我见他眼中全是泪花,我也不便再多问下去。老妻听后唏嘘不已,临走时拿个红包硬塞给他,我十分愧疚地说:“桂荃哥,没有给你带礼物,你买点酒喝吧!”

第二天,我们欲回重庆之时,桂荃提了一大筐鸡鸭蛋和蔬菜,还有一条自家水塘的大草鱼来给我们老两口送行,还是那身打扮,但精神头比昨天好很多了。

临别时,他一直站在路口,看着我们的车开向通往重庆的高速路。我也仿佛看到他迈着蹒跚的老腿,走向那三棵高大的黄葛树。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伏一晨

  

栏目请点击>>>

《新重庆·夜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贺子桓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