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丨天天见面天天面(节选)
2025-05-01 21:30

重庆小面,麻辣鲜香直击味蕾……重庆人的一天正是从这一碗面开始。今天,我们为您分享《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中的文章《天天见面天天面》(节选)。

天天见面天天面(节选)
作者 陈小林 卢郎
如果你问重庆市民,日常在外面吃饭最喜欢吃的是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肯定是麻辣小面。单说这麻辣小面,无论是主城,还是区县,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小镇码头,面馆总是多得如同满天的繁星,占据着醒目的位置。
这些面馆几乎都不堂皇,有着简陋的门面,里面摆几张桌,外面也摆几张桌。桌上放着油浸辣椒面、酱油、醋,还有一打餐巾纸或一筒卷筒纸。
重庆面馆一般先吃后算账。客人来了,喊一声:“下碗小面。”老板就会问一句:“宽的还是窄的?”这里的“宽窄”指面的宽窄。你可以回答细的或宽的,也可以回答“随便”。然后寻一张桌坐下,一会儿,一碗冒着热气、红亮油浸的小面就送到你桌上,里面还浮着绿绿的青菜。吃完了,用餐巾纸擦净嘴边的油渍,喊一声“收钱”,老板这才过来结账。
有的面馆门外不摆桌,放一些塑料方凳,把方凳当桌子,方凳旁边再摆一张塑料小圆矮凳。客人哈着腰,坐在小圆凳上照样 “哈哧哈哧” 吃得香。早餐的时候,还有老板推着小车卖面。车里有火有锅,车上铺着一张木板,摆放着调料和纸碗。客人端着面,或立在小车前站着吃,或端着碗边走边吃。
▲图源:《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摄影:彭静 田道华 喻祥江 胡罡)
重庆人对麻辣小面的喜爱,融进了血液,渗透进骨髓,剪不断,却也说不明白。从外地出差归来,重庆人必定寻到面馆,来一碗麻辣小面。吃一口小面,那麻辣的滋味,如同一群小精灵在他的舌尖上跳舞,一股酥酥的、温馨的感觉从心底升起,仿佛这会儿他才收回了魂,定下了心:“哦,回到家了。”
就算是从不外出的重庆人,一日三餐都在家里吃的重庆人,隔个三五天,也会想去外面吃一碗麻辣小面。倘若女主人说:“自己在家里下嘛,何必到外头去吃?”回答肯定是:“家里的哪有面馆的好吃。”
吃面,必须是面馆的才好吃,这是重庆人的共识。不少家庭主妇也精心研究过小面,并且照着面馆的配方仿制过作料。最后她们也不得不承认,同样的面就算是照着面馆那样放作料,也没有面馆的好吃。于是大家就得出结论:面馆的辣椒、花椒是天天 “钟”(杵)的,新鲜,味道当然好。这里的杵,是指先用少量油将辣椒、花椒煎脆,再将它们分别放进用石头凿出的臼里,用长条的鹅卵石或木棒,一下一下地将它们捶成辣椒面或花椒面。
▲市民正在吃面。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除了每天使用杵的新鲜辣椒面、花椒面外,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油辣椒的炼制。一般家庭制作油辣椒,大多是将辣椒面放进碗里,待锅里的菜油烧至六成或七成熟时,将油淋在辣椒面上,待油浸满辣椒面并溢出一部分时,就做好了。但行家制作的油辣椒,还有高温、低温、中温炼制一说,而有些面馆在炼油辣椒时还要加一些草果、核桃末、麻油等其他祖传秘制配料以增加香味。如此炼制好了的油辣椒香味挥发极快,必须每天炼制,才能保持其纯正的味道。花椒面的炼制也是如此。
重庆麻辣小面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那调料味。可别说,小面里的调料花样太多了——姜蒜捶成蓉再调汁,榨菜或芽菜切成碎末,香葱切成碎节,炒熟的花生米切成碎末,上面提到的炼制的油辣椒、红辣椒面、花椒面更不可少,还要加化猪油、炼好的菜油、酱油、醋……
重庆麻辣小面另一大特色:汤多,面完全浸在汤汁里。吃几口面,喝一口汤,那滋味,如同在嘉陵江或长江上行船——顺畅。而那汤就讲究了,是用新鲜的筒子骨、五花肉、土老母鸡或鸡鸭骨架熬制而成,有的还在熬制时加进一些秘制的材料,增加汤的鲜味。
如今,重庆的麻辣小面已成了重庆的一道亮丽风景,凡有人烟处,都有麻辣小面馆。
本文选自《味道重庆——舌尖上的龙门阵》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贺子桓
鸣谢:重庆出版社
栏目请点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