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谷雨:自然、文化与农耕的和谐韵律(节选)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4-22 21:30

图片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气候的转换点,它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今天,为您分享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的文章《谷雨:自然、文化与农耕的和谐韵律》(节选)。

图片

谷雨:自然、文化与农耕的和谐韵律(节选)

作者  杨树弘

谷雨,“雨生百谷”。谷雨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有利于春播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宋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生动描绘谷雨景象:“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细如牛毛的春雨和温暖的春风,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古代诗人常常以天文学为背景,抒发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唐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描述了谷雨时节山川的秀美,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学视角下的自然与季节变化紧密相连。

▲济南泉城公园盛开的牡丹花。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谷雨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尊重。宋代人梅尧臣《四月三日张十遗牡丹二朵》:“已过谷雨十六日,犹见牡丹开浅红。”尽管牡丹盛开的时节已过,但在谷雨节气后,仍然能看到牡丹花的坚韧与美丽,这正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相互作用的完美写照。

而饮茶,则是对谷雨的另一种致敬。谷雨茶是春季采摘的最后一茬茶,此时,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备受茶友们青睐。清人郑板桥《谷雨》写道:“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体现了文人雅士在谷雨时节品茶赏景的闲适生活。

▲南川区德隆镇茶树村,茶农在采摘大树茶的茶叶。记者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谷雨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农耕社会。那个时代,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农作物生长周期的观察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观察和总结的产物,而谷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气,被广泛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虽然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谷雨节气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依然深远而重要。它不是一个时间节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人类应该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代社会,虽然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谷雨时节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一同珍惜和煦的谷雨时节,铭记古人的智慧与诗情画意,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李婉姣

  

栏目请点击>>>

《新重庆·夜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唐文培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