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丨清明,穿越时空的缅怀与新生(节选)
2025-04-03 21:30

清明,自古以来便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既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今天为大家分享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的文章《清明,穿越时空的缅怀与新生》(节选)。

清明,穿越时空的缅怀与新生(节选)
作者 杨树弘
在物候学中,清明时节气温回升,春意更浓,越冬作物开始返青生长,植树造林和春种春播进入最佳时期。
桃花、梨花、樱花各色花卉竞相开放,吸引着蜜蜂和蝴蝶翩翩起舞,为大地披上了绚丽多彩的春装。
此时,自然界展现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杨柳依依,桃花灼灼,春水泱泱,燕子归来……《清明》诗中,唐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生动描绘了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行人吊唁的凄清。而宋人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清明时节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
日夜均而寒暑平。清明时节,阴晴不定的天气特征,也暗示了天文学中昼夜平分、气候变化无常的节气特点。
▲村民正忙着采摘清明茶。特约摄影 杨敏
清明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它不仅是庆祝春天到来的一个时刻,更是一个缅怀先祖、寄托哀思的节日。
清明扫墓,通过这一传统活动,年轻人得以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风家训并铭记先辈的教诲和功德。
清明节源于古代寒食节。据史书载,寒食节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然而介子推却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将其葬于绵山并建立祠堂纪念。晋文公还将介子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清明节扫墓祭祖传统。
▲春耕时节,村民正在田中忙碌。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清明时节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期。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土壤开始解冻,万物复苏,农民们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春耕生产中。
宋人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春雨贵如油,对农作物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春雨的滋润下,农民们趁着墒情及时春播春种,为全年的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各界举行“清明祭英烈”活动。记者 齐岚森 摄
从哲学的角度看,清明节更是一个思考生与死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不仅要缅怀逝者的过去,更重要的是要从他们的生平事迹中汲取力量,并思考如何活出有意义的人生。
清明不仅是一个物候现象和天文节点,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意义。在这个特别的时节里,我们缅怀过去、祭奠先人,更思考生与死的哲学命题。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让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让我们在春天的气息中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两江潮》专版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朱丹红
栏目请点击>>>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