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夜读|白鹤梁散记(节选)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5-02-13 21:30

图片
在风光旖旎的涪陵,隐藏着一处千年古迹——白鹤梁,它不仅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更是一部记录长江水文变迁的活历史。今天为大家分享老高的文章《白鹤梁散记》(节选),让我们一同走进白鹤梁,探寻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珍贵记忆。
图片

白鹤梁散记(节选)

作者 老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从渝北新牌坊驱车出发,沿着沪渝高速公路东行。阳光透进车窗,洒在身上,温暖而舒适,约1个小时车程,就到了被长江和乌江簇拥的历史厚重之城——涪陵。此行的目的就是去涪陵畅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

白鹤梁,因常有白鹤栖息而得名。白鹤梁景点就在涪陵城区的长江边,是一处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前,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白鹤梁题刻。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

这些题刻记录了长江水位的变化,是研究长江水文、航运、气候等自然现象的宝贵资料,被誉为“水下碑林”。

我们沿着江边的步道,漫步至白鹤梁的入口,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矗立在眼前。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长江流域图,它详细描绘了长江的流向和沿途的地理特征。在展厅里,陈列着从白鹤梁上拓印下来的题刻,每一块石碑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白鹤梁是涪陵这座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

水下参观通道紧贴着白鹤梁,让我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这些珍贵的题刻。透过玻璃橱窗,清晰地看到那古老的题刻,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细腻婉约,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江水的潮落,每一块石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抒发对山川的赞美,对人生的感慨。

特别是“石鱼出水,大稔丰年”的石刻,不仅记录了古人对长江水位变化的记录,也是对丰收的祈愿。

描绘白鹤的石刻,栩栩如生,仿佛那些白鹤随时会从石上飞起,不禁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和毅力肃然起敬。

回望那片水下的石梁,心中充满了敬意,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静静地躺在长江的怀抱中,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白鹤梁,古人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座艺术宝库、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活着的水文历史。那些精美的石刻,与江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

本文选自重庆日报《山茶花》

出品:刘长发

监制:张红梅 周秋含

策划:单士兵 张一叶

统筹:吴国红 康延芳 马京川

栏目主持:朱丹红

本期朗读、音频制作:蒲玉

鸣谢:重庆出版社

专题请点击>>>

《新重庆·夜读》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小乔   主编:马京川      审核: 李露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