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艺“述”考古创意大展让巴渝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华龙网

2024-06-18 08:05

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在三千多年的重庆历史中,孕育了巴渝文化、革命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

两江交汇一座城,巴蜀三峡红岩魂。重庆,有百样面孔、千面情怀、万种风物。如何用艺术的语言讲述巴渝文脉?近期,举办的一场艺“述”考古创意大展,来自全国各地的设计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具有重庆辨识度和文化符号的景点景观,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俘获了全国各地设计师的“芳心”。

一场艺“述”考古创意大展,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让巴渝文物以鲜活、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的视野。

创意涌动 全国各地设计师聚焦巴渝文化

重庆文物展风采,巴渝古韵传千里。

艺“述”考古创意大展自4月启动以来,便迅速在网上传播,吸引了四川、山东、河北、深圳、陕西等省市的独立艺术家和设计师,他们将目光聚焦重庆,用225件创意作品讲述巴渝文脉。

作为我市首次以“考古成果”为题开展的艺术创意活动,其目的是加强考古普及,彰显文物在新时代的风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场创意大展,关注度何以如此高?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中心主任吴广给出了其中一个答案:“巴渝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大展是一次跨领域的探索,结合考古与艺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开辟新的路径。”

而另一个答案,是此次报名的众多创意作品:巴渝文化独特的魅力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艺术设计《青铜鸟形尊丝巾》

崔静是新疆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教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络上看到艺“述”考古文创大展的活动消息,因为对巴渝文化的热爱,她便利用寒假假期创作了《“巴渝风华”系列丝巾》。

因曾经多次来到重庆,崔静对重庆的印象很深刻。崔静说,她创作的灵感来源于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品融入了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元素,既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又展现了现代时尚的审美格调。

和崔静一样,来自齐鲁工业大学艺术专业的王玥瑶,通过“小红书”活动榜单看到了艺“述”考古创意大展的信息,因为对巴渝古镇、古街、吊脚楼感兴趣,她围绕巴渝古镇这一主题,创作了系列中国画作品。

▲中国画《巴渝古镇》

关于此次大展,王玥瑶也非常关心:“活动开展非常棒,让我用另一种方式认识重庆、了解重庆、关注重庆,我也希望作品能在众多创意达人中突出重围,抱得大奖。”

其实,崔静、王玥瑶只是活动的一个缩影,像她们一样的作者还有很多,带着对巴渝文化的热爱,创作了众多形式新、创意足的作品来参加大展,让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得以彰显。

▲艺术设计《巴蜀传奇之钓鱼城往事》

跨界融合 “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艺术创意展魅力,文物述说巴渝韵。

重庆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个生动的故事,通过解读文物内涵,用艺术语言讲好新重庆故事。

青铜鸟形尊设计的丝巾、嵌入虎钮錞于的陶杯、“牧牛图”数字化卡通形象……每一件创意作品讲述不同的文物故事,也彰显了设计师的独具匠心。

不得不说的是,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沉睡千年的文物在新的艺术语境下“活”了起来。

▲《汗流浃背了》表情包

重庆设计师朱怡榕设计的作品《老辈子》就特别有意思,他对文物进行艺术化创作,设计出了一个个憨态可掬、诙谐幽默的表情包,别有一番新意。

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些可爱的文物?面对这个问题,朱怡榕一开始思考了很久,因为是用的陶人进行创作,为了展现出这些文物可爱的另一面,最终朱怡榕还是决定设计GIF动态表情包。

“我通过数字化媒介给这些文物添加表情,营造互动,赋予它们这个新时代的语言,让这些‘前辈’们又一次‘活’起来。” 朱怡榕说。

山东设计师丁浩的陶艺作品《汲》,也特别有创意,在陶罐周围融入了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元素,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丁浩说:“这件作品对传统陶艺成型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将陶瓷罐造型与川渝地区特色建筑元素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一组拾级而上,一步一景的建筑群,行至高处向下汲水,来传达艺术创作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的理念。”

▲陶艺作品《汲》

设计师吴雨桐设计制作的《宠物考古》,以六朝时代出土的釉陶狗为创作原型,作品采用充气的质感在造型语言上进行了转换,将消费主义的色彩和传统文化的时间痕迹相结合,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超时空对话。

▲艺术作品《宠物考古》

除这些作品外,还有更多有新意、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设计师们用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语言,让巴渝文物“活”起来、“潮”起来。

此次创意大展组委会负责人覃思思说,这些作品不仅彰显了设计师的个性,也用创意表达了文物的内涵,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越时空的价值,推动巴渝文物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厚植土壤 让文物更好走进大众视野

一场创意大展,变的是艺术创意,不变的是文化深层的内涵。

如何让文物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很早就在谋划。

▲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

2022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依托考古资源,创新打造“三馆一院”,与学校、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合作,持续不断地开展研学活动和公众考古活动,让学生、市民和游客有了认识文物、了解文物、感受文物的新去处,同时借助枇杷山书院不定期开展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更好地让大众走近历史、读懂历史。

今年5月25日,重庆考古联盟校第一届“穿越千年的文化自信”艺“述”文化节启动,首次活动杨家坪中学师生走进“三馆一院”,与尘封的历史文物,来了一场跨时空对话。

▲杨家坪中学学生动手修复文物

在举办众多活动的情况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脚步远远没有停止,也在寻求一些创新,而艺“述”考古创意大展的诞生,正是该研究院向“艺术+文物”新形式转变而诞生的一个重要产物。

吴广谈道,举办艺“述”考古创意大展目的是通过艺术和创意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文物考古,提升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认知,激发社会各界对文物考古的兴趣与热情。

从这次创意大展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通过艺术形式关注文物,展现出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学生体验文物修复

“年轻人用现代的创意和视角解读古老的文物,不仅让文物‘活’起来,也使其更加贴近当代生活,也显示出年轻一代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厚兴趣和责任感。”吴广如是说。

作为本次大展的协办单位,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近年来,该银行长期关注文化活动动态,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践行企业的责任担当,展现出企业对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开放。

推陈出新,引领未来。下一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继续联动爱心企业,通过活动、新技术、文创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巴渝文物的传播力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文物考古,生动展示考古成果和文物故事,开发更多具有巴渝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

编辑: 袁文蕙   审核: 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