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千年荣昌陶的文化新神韵
    新华社
    时间:2024-05-01 06:33

    橘花摇曳四月风,绿波丛中露玉容。春风拂过重庆市荣昌区盛产陶土的鸦屿山,穿过白花盛开的柑橘林,推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大门。年轻的陶艺师管永双在自己和妻子李云杉设立的“西山雨”陶艺工作室,开始准备新一窑荣昌陶的烧制。

    “影响柴烧窑变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原料、木材、温度、湿度等。要找出其中的规律,需要反复尝试,很考验耐心。”33岁的管永双笑着告诉记者,“虽然荣昌的土壤适宜制陶,但每次烧窑依旧要非常小心。”

    荣昌制陶业起于汉代,兴于唐宋。有着“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美誉的重庆荣昌陶,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齐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荣昌陶是真正源自生活的艺术品。”年过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先才说,作为我国主要的民窑产地之一,荣昌陶形成了拥有选泥、晒泥、碾泥等24道工艺流程的独特烧制艺术。仅刻花就被分为化妆土刻花、点画花、剪纸贴花、雕填、釉画等,此外还有镂空、黑釉描金、喷釉和素烧等一系列装饰手法。

    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迎来新生。一批批热爱陶艺的年轻人来到鸦屿山下,与前辈们一起钻研制作技艺,并结合现代工艺进行一系列创新设计,将荣昌陶艺术发扬光大。千年传承不息的窑火,迸发出新的神韵。

    管永双、李云杉夫妇对源于汉代的灰釉进行创新,研发出松针、芭蕉叶、银杏叶、板栗壳等20余种植物灰釉,开发了一系列植物灰釉作品,给传统的荣昌陶注入新活力。他们收集大量数据,找到荣昌陶柴烧窑变的秘诀,总结为柴烧“五类成色烧制技法”。

    201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李志鹏、宋巍夫妇则在当地“粑花”制陶技艺的基础上,把新的雕塑手法融入荣昌陶的造型设计中。“成品率从最初的20%提升到了现在的90%。”宋巍说。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荣昌陶,喜欢荣昌陶,陶器新匠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免费直播、自费参展等方式推介荣昌陶制作技艺和文化,免费为村民和游客教授荣昌陶制作技艺。仅管永双夫妇就开展教学志愿服务超过600场次,覆盖学生2万余人次。

    如今在荣昌,陶器烧制技艺各级非遗传承人数量达到196名,文创陶艺工作室100多家,从业人员7500余人。2019年,梁先才的《山河如意瓶》、管永双的《无象》等7件荣昌陶作品更成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千年荣昌陶新的美学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对荣昌陶的喜爱让我们来到了这里,我们会继续把荣昌陶制作技艺研究得更加透彻,吸引更多人了解荣昌陶、爱上荣昌陶、传承荣昌陶、发扬荣昌陶。”管永双说。

    编辑:朱小乔     审核:康延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