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实故事为原型 微视频《新生》获得“感恩生命 健康生活”禁毒微视频大赛优秀奖

2024-06-23 17:34

“如果室友递给你一支电子烟,说抽了能有绘画的灵感,你接还是不接?”

近日,由重庆市检察院检察二部、政治部宣传室主办的“感恩生命 健康生活”禁毒微视频宣传活动评选结果揭晓,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万州区检察院联合申报的视频作品《新生》获得优秀奖。视频以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为主角,讲述了大学生在不慎吸食依托咪酯电子烟后,成功戒毒的故事。作品以大学生吸毒前后作为对比,选择新生作为题目,寓意重获新生。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

2023年初,一种添加了依托咪酯成分的电子烟逐渐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不同于传统海洛因的注射和甲基苯丙胺的烫吸,电子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吸食。在万州本地及其周边的酒吧,甚至学校都出现了大量的吸食人员。

“我们从大量卷宗中了解到,吸食依托咪酯电子烟的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更有甚者因此逃学,甚至与他人打架斗殴,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获评重庆市“最美禁毒人“荣誉称号的崔曦说,青年学生极易尝试新型毒品,但可塑性强,更容易矫治。因此,片子的主人公便确定为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赵婷说,故事如何开展,确定什么主题,他们反复商讨了10余次,脚本修改了七八遍。“一开始叫《消失的爱》,讲述一对恋人因毒品而分手的故事。后来我们觉得内容不阳光,多次修改变成了《新生》。”

赵婷说,视频中的贩毒人员为主人公靳安的同学,现实生活中,贩毒人员几乎都是社会青年。这一角色的转变,就是为了提醒青年学生,危险来源于身边。 

专业“演员”加码

为了呈现更好的效果,也让人物形象符合剧本,二分院、万州区检察院特别联合了重庆三峡学院的学生进行创作。三峡学院一共派出了60余名学生来参与视频拍摄,靳安扮演者为话剧专业的学生,贩卖电子烟的同学角色设定为高大魁梧形象,特意选择了体育学院的学生。学生们专业的演出也为整个微视频增添不少色彩。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和时间协调的问题。”崔曦表示,虽然团队有真实的办案场景,但拍摄时由于派出所正在办案,无法腾出场地,也使得拍摄周期被延长。另外,在拍摄时间方面,由于大学生需要按时归寝,而大量镜头是在深夜拍摄,所以给主创大学生带来了不少困扰。“虽然困难重重,但是我们努力克服,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也使得拍摄顺利完成。” 

 目前,《新生》已经作为重庆三峡监狱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必看宣传片之一,告诫刑满释放人员要回归社会,重获新生。下一步,微视频还将在高校、监管场所、市民广场等地播放,以此提高市民的警觉性。

 

编辑: 唐国利   主编:王萃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