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周刊|“两弹城”和重庆的不解之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陈维灯

2024-07-16 06:48

▲2023年5月19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绵阳北碚站活动启动。(北碚区委宣传部供图)

▲两弹城博物馆展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等比例模型。

绵阳,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绵山之南。这座城市西北部,群山连绵、重峦叠嶂。

这片群山,曾经深藏功与名。

绵阳梓潼县长卿山南麓,坐落着一处静谧的院落,门口的三个大字静静地诉说着这里惊天动地的过往——两弹城。

两弹城,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九院)旧址,大礼堂、图书馆、邓稼先旧居、王淦昌旧居等所有建筑物,都采用清一色的简朴红砖。

6月25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同志100周年诞辰,当地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看到,院落门口的立柱上,镌刻着邓稼先写于1984年的诗作——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两弹城”的入口处,白色墙壁上刷着醒目的红色标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我国一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其中22次在这里指挥完成。位于梓潼的中国‘两弹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讲解员的话,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周光召、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以及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这些曾在“两弹城”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人,也在讲解员的叙述中,鲜活地浮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掷地有声。随后,我国两次制定的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都把发展核科技、核工业列为重点任务之一。

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基地和试验基地建设之初,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大学毕业生、支边青年、工人,奔赴大西北的草原荒滩。

《九院在梓潼之轶事》记载,20世纪60年代,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依照当时“靠山、隐蔽、进洞”的选址要求,九院从青海迁至梓潼长卿山南麓。

原子弹理论设计研究没有图纸和模型,邓稼先就带领年轻人自行设计;没有进口的先进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为了计算一条弹道,我国空间技术创始者王希季等人夜以继日奋战,演算草纸堆得比办公桌还高……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把名为“东方红”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这些,是“争气弹”,是“中国星”。其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

为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在梓潼度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患直肠癌去世,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防科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在今天的“两弹城”王淦昌旧居,醒目位置保存着一个木质行李箱,上面写着“王京”两个字。

曾享誉世界物理界的王淦昌“以身许国”,一生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1961年调入九院投身科研工作,改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

“两弹一星”功臣程开甲是从英国回来的物理学家,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20年。有人曾对他说:“你如果不回国,成就会更大。”

程开甲回答:“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瞬间,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核技术资料……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氢弹原理突破,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半,而中国仅仅用了2年零8个月!

这是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中国速度,也是值得中国人为之振奋的骄傲成就,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作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四川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如今“两弹城”已成立了“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常年开设专题党课。

梓潼县还在两弹城景区建设了“两弹城”博物馆和航天科技馆。

博物馆展陈内容以“两弹”发展历程为主线、“两弹”研制为重点,以“两弹一星”精神为内涵,以三线文物及实物为主,分为序厅篇章、时代决策、铸就辉煌、峥嵘岁月、融合发展、科技兴市6个板块。

▲“两弹城”内的邓稼先旧居和雕像。

“两弹一星”元勋的重庆情缘

鲜为人知的是,曾在“两弹城”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两弹一星”元勋及众多科研工作者,都与重庆有着不解之缘。

被誉为中国“两弹之父”的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尚在襁褓中便随母亲到了北平。

“七七事变”后,其父邓以蛰肺病严重,不能随清华大学南迁,于是蛰居北平,并将邓稼先送到西单绒线胡同内英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崇德中学读书。

1940年春,北平市伪政府强迫市民和学生“庆祝皇军胜利”,举行游行和庆祝会。邓稼先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将手中的纸旗子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被人告发。

幸而崇德中学的校长是邓以蛰的朋友,把这件事搪塞过去后仍觉得存在危险:一是担心日本人知道后追究;二是邓稼先的性格太直太烈,在敌占区实在危险。他建议邓以蛰将邓稼先送离北平。

于是,邓稼先在大姐带领下来到位于重庆的江津国立第九中学读书。这所学校由安徽二中改名而来,主要是安置流浪到江津的安徽籍师生。

1941年,邓稼先乘船到重庆城参加考试,途中遭遇日军飞机空袭。船老板赶忙将船靠边,让大家上岸躲避。

邓稼先蹲在一个低凹处,亲眼看见一颗炸弹就在不远处爆炸,地上炸出很大一个坑,他险些被炸死。这件事让他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手中没有制胜的法宝,和平只能是一种奢望。

当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两弹城”内展示的当年的工作场景。

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光亚,也曾在重庆生活了8年。

1938年夏,日寇逼近武汉,朱光亚随家人来到重庆,先后在合川东岳庙的崇敬中学、江北县鸳鸯镇悦来场的重庆私立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就读。在南开时,他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1年,朱光亚考取中央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夏天,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朱光亚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随后任教,直到1946年留学美国。

“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于1942年被保送进入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1944年学校迁至重庆璧山县丁家坳。在重庆期间,陈能宽总是每晚秉烛夜读到深夜。一天,日机来袭,他差点被炸中。这次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也更加坚定了他科学救国、富国强民的决心。陈能宽在重庆生活了约一年半,时间虽短暂,但感情极深。40多年后,他还曾专门重返丁家坳探访母校旧址。

中国两弹研制核心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奠基人之一周光召,也曾在重庆学习生活5年。抗战爆发后,1941年,周光召随家人迁入重庆并就读南开中学。5年后,周光召读高二时,便被“清华大学先修班”录取,离开重庆。

▲四川绵阳梓潼县在中国两弹城新建的“两弹城”博物馆和航天科技馆。(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绵碚探索成渝非毗邻地区联动新路径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迁入绵阳科学城。

今天的绵阳,从经济体量看,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省域经济副中心,是名副其实的“成渝第三城”;从科技实力看,是中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力实施“三线建设”,绵阳聚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其他宝贵的“三线”企业,为绵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绵阳在国防军工方面的特殊战略地位,2001年7月,绵阳科技城正式获批建设。

如今漫步绵阳,不经意间就会与科技城的历史相遇——

从成绵高速绵阳南出口下高速,路边有座红色雕塑,雕塑中间空白处形成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图案,它也像一把钥匙,寓意开启科技创新发展之门;在绵阳人民公园,邓稼先纪念广场上,邓稼先先生的铜像静静伫立;科学城一中校门外,一张张老照片、一块块展板,讲述和传承着“两弹一星”的故事和精神……

今天的绵阳,同样与重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同样深深影响着重庆人干事创业的激情。

特别是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绵阳更是与北碚区开启了战略合作。

2020年4月1日,《四川省绵阳市·重庆市北碚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议暨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署。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围绕交通路网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联动等八大领域深化合作。

“依托绵阳科技城这一招牌,两地科技部门共同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共同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攻关、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共同推进创新创业环境,达成多项合作协议,构建起产业共创共赢、市场合作联动等众多合作机制。”北碚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前,位于绵阳的西南科技大学与重庆荣凯川仪仪表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磷酸铁锂电池管理系统BMS项目正式结题并投产。

该项目是针对工业型UPS电源系统开发的一款电池管理系统,由西南科技大学为重庆川仪“量身定制”,突破了原有的算法和设计,极大程度上适应了钢铁厂、化工厂、轨道交通等复杂的作业环境,降低了锂电池的安全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北碚企业“牵手”绵阳高校,得益于绵碚合作科创平台——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的牵线搭桥。

“北碚引入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重庆分中心和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重庆中心,并积极推动两大平台与两地高校院所、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和仪器共享,已累计共享仪器设备1001台套,提供共享服务超900次。”该负责人称。

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柑桔专业科研机构,我国主栽的柑桔品种65%以上来自柑研所。在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重庆中心“牵线”下,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与梓潼签订了蜜柚产业技术研发合作协议,以科技助力当地蜜柚产业发展;

西南科技大学与荣凯川仪、重庆华伟工业与兵装208所等两地各类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30余项;

两地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北碚—绵阳—西南大学”两地一校合作模式,携手推进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前沿研究中心等项目,古生物与古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双方共同组建规模2亿元的科创股权投资基金,合作设立首支双GP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火焰位置、快鱼电子、泰德网聚等传感器领域重点项目成功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园区、总投资达26亿元……

4年来,绵碚双方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共同打造绵碚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两地共享科技资源、共促产业发展,探索出成渝非毗邻地区跨区域联动发展新路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首席记者陈维灯摄/视觉重庆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