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周刊 |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唱好“双城记”——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问诊”高新技术企业
2024-07-09 06:58
▲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四川遂宁遂潼涪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调研。记者 王亚同 摄/视觉重庆
▲参观重庆赛力斯凤凰工厂。记者 王亚同 摄/视觉重庆
▲川渝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重庆璧山体验云巴示范线。通讯员 黄振胜 摄/视觉重庆
▲参观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记者 王亚同 摄/视觉重庆
“我们从事的是下一代锂硫电池的研制生产,目标是手机充一次可用一个星期,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可以跑1500公里。”在四川遂宁高新区,三年前落户当地的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在院长魏子栋带领下投入到新型电池研发中来,相关电池材料已进入中试阶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合作态势。重庆长城汽车热销品牌欧拉,动力来自蜂巢遂宁工厂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京东方在川渝地区投建了三条先进生产线,着力打造全球领先的柔性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小米生态链企业鹿客科技在重庆铜梁布局全国最大的智能锁产业基地后,又在成都建设软件研发中心……
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川渝两省市的发展成色如何,在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激活“双圈”科技创新引擎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6月24日至28日,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联合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推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
在5天的调研中,人大代表们先后深入到重庆市沙坪坝、璧山、铜梁和四川省遂宁、成都等地,深入了解科技企业孵化、创业投资服务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等情况,并举行座谈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等探讨交流,看成效、见问题、谋未来,为推动成渝地区“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建言献策。
看成效
发展有生气、创新涨士气
6月28日,赛力斯汽车与国内领先的压铸设备制造商文灿集团携手,成功举办IDRA万吨超级压铸机投产暨机器人一体化铸件加工技术应用启动仪式,宣布IDRA万吨超级智能压铸单元正式投产应用,这是目前全球首台,也是全球最大的两板式压铸单元。
“一辆车大约由500个形状各异、材质不同的部件组成。使用传统工艺,每个部件都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累积起来就会影响整车精度。”重庆赛力斯凤凰智慧工厂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体式压铸技术运用超大型压铸机将以往需经复杂组装的上百个零件一次压铸成型,大幅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制造成本,这让智慧工厂的“数字大脑”智能协同系统更加完善。
走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记者看到机柜立式部署排列整齐,机房安安静静。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是东数西算工程成渝枢纽节点示范项目,也是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示范工程。
“算力服务是高能耗行业,但我们的能耗水平低于全行业平均值近30%。”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主任张自力介绍,该数据中心使用曙光浸没式液冷技术等多种节能方式,核心计算设备PUE值低至1.04,为全球最低。同时,数据中心的核心元器件、设备及应用软件,都进行了国产化体系构建,性能毫不逊色,处理能力已达到行业一流水准。
“川渝两地高新技术企业动力澎湃,发展有生气、创新涨士气。”专题调研中,代表们直观感受到川渝两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与优势。“这次调研的企业,可谓是区域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府参事曹清尧说。
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运用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每6秒就能下线一块电池,这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首发地;重庆海辰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与重庆大学、铜梁区政府合作设立新型储能研究院,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发展;四川英创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托璞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制电路板设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取得显著成绩;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在显示技术、体外诊断、能源装备和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创新,可圈可点;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畅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育全流程,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研究院经济”模式;四川遂潼涪江创新创业创造中心集科技成果展示、创业投资服务、技术研发、校地合作、科技企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展现遂宁、潼南一体化发展成效。
川渝两地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领域,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让代表们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东材科技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安斌说:“这些经验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推动自身发展。”
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重庆市科技局副局长田盈分享了亮点举措:抓横到边纵到底的协同推进机制;抓“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引育体系;抓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创新引领;抓政策协同,多维度支持高企创新发展。截至上月底,重庆有高新技术企业7600多家、科技型企业6.3万家。
四川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吴群刚介绍,四川以做大高企规模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全面构建“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省有效高企数量、营业收入连续3年保持2位数增长。截至去年底,四川省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
见问题
在跨区域、跨领域、上下游协同创新上有待优化
“研发实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长期坚持将每年净利润的25%至30%投入到自主研发中。”“去年投入了多少?”“4亿多元。”在成都市调研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时,全国人大代表们与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勇进行了一番探讨。
曹清尧对企业重视研发表示肯定,他说,基础研究往往“十年磨一剑”,靠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较难形成科技创新生态。因此,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优势,营造优良环境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基础科学难题。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全面提速新阶段,川渝两地正加速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其中,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两地攻坚发力的重点。曹清尧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为例,现场解剖“麻雀”、查找问题,他认为制约因素还在高新技术缺乏上,建议协同发力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创新技术入股等方式,鼓励科技成果共享。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馈,政府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在企业创新投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重庆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市级财政投入科技项目资金6.36亿元,带动社会投入33.44亿元,全市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总投入39.8亿元;另一方面,重庆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支撑作用,为7278家企业办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98.3亿元,推动1903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减税23.86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许洪斌介绍,目前,国家已将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但除购买知识产权外,政策不适用于企业购买外单位或个人技术产生的费用。因此,他建议将企业购入境内外单位或个人的技术配方、图纸、产品设计等非知识产权所产生费用列入研发经费,纳入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范围。
“对比东部沿海地区,我们在产业创新整体实力上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带动产业发展的整体势能还不够强劲,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较普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说。
实地看成效,还要“称量”发展成色,见问题找差距。随着调研深入,代表们进一步加深了认识:高新区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从全国布局来看,“东强西弱”现象突出。大家认为,应进一步优化川渝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布局,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集聚创新资源,促进高新产业、高端人才资源汇聚,引领带动成渝“双圈”中部崛起,更好支撑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川渝在跨区域、跨领域、上下游协同创新上还有待优化,一些中小企业反映企业科技创新尝试成本较高。”全国人大代表、遂宁市市长刘会英表示,虽然遂宁布局建设重庆大学锂电及新材料遂宁研究院等中试平台,着力促进科创成果孵化转化,但覆盖面仍不足。“建议国家层面加强川渝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帮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增强创新能力。”
谋未来
为有效解决堵点痛点 提供一揽子“工具包”
调研座谈中,川渝两地科技部门报出成绩单:2023年,四川省全面推广实施“天府科创贷”,撬动13家合作银行向2324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174亿元,实现财政资金51倍放大。截至今年5月底,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获得知识价值信用贷款115.42亿元。
然而在与企业交流中,代表们仍然感受到企业负责人的焦虑——融资难、融资贵,高新技术企业支持政策力度不够大等,仍是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
对此,代表们建议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全生命周期耐心资本体系,统筹运用各类融资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菜单式提供资本支持,帮助更多优质企业成长壮大。同时,从国家层面统筹超长期国债,以更大力度支持建立科技创新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为企业融资增信、分担风险,为金融机构夯实愿贷基础、提振放贷信心,打造符合市场逻辑、满足企业需求的良好金融生态。
许洪斌认为,科技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导致其早期难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同时创投基金更加偏好中后期投资,科技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研发、投产等重要环节,均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议整合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广数字化信用管理平台,以市场化方式更好地促进企业需求和金融供给精准、快速对接。”
许洪斌介绍,南岸区通过与蚂蚁科技合作,在全市建设了数字化、市场化的纯信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地方平台,为企业提供信用画像、智能匹配、信用服务定制开发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目前,系统录入小微企业87户,通过测试并获得授信27户,有效破解小微市场主体融资覆盖度低、信贷违约高、融资成本高的“不可能三角”问题。
开展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重庆市璧山区,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和风细雨、首违不罚”的服务理念,迭代升级“企业之家”,建立涉企问题诉求全流程闭环考核管理机制,企业活力充盈、动力充沛,让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李世亮印象深刻。
“好的营商环境,必须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松绑助力赋能,促进川渝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李世亮认为,政府能合理合法、快速有效解决企业急难愁盼,才能真正调动企业家、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最终达成良性互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代表们围绕完善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激发创新活力,营造科技型中小微企良好成长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统筹协调优惠政策避免无序竞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等,边调研边探讨,思考解决制约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提供一揽子建议“工具包”。大家表示,要以这次专题调研为契机,直面问题、寻根到底,集思广益、共商对策,着力推动堵点痛点、短板弱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好助力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将总结运用此次专题调研成果,会同有关部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积极争取国家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支持,激发成渝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助推科创生力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