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周刊|红色乡村为什么这样美
2025-05-01 14:00

“这个季节每天都起得早,但干得有劲!”4月27日清晨五点,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邱家沟的虾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起网、收虾、分拣装车,村民黄淑芬、周琼等人忙碌三个小时后,一辆满载400余斤小龙虾的冷藏车就从少云村出发,将新鲜小龙虾送到千家万户餐桌上。
少云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邱少云烈士的故乡,一直以来都是红色旅游的热门景点。
▲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村容村貌。受访者供图
如今,人们来到少云村,既能接受红色教育,还能体验采摘黄桃、沃柑,垂钓小龙虾的乐趣,在农耕文化博物馆里了解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
变化,始于少云村与我市其余17个村(涉农社区)被纳入全国推动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近年来着力打造党建工作示范村、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发达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强化“红色”引领
村务村风更清朗
时值月末,少云村六组村民、有着36年党龄的党员唐洪银照例将两袋新买的茶叶放在了少云村干坝子“铜心小院”里:“让大家议事的时候有口茶喝。”
干坝子“铜心小院”所用场地,其实就是唐洪银自家的两层小楼。
为破解农村自治单元过大、服务管理难、村民自治欠缺引导等问题,铜梁区按照便于组织、便于服务的原则,以传统院落为中心,同时吸纳周边散居的农户参与,形成了“铜心小院”。
去年,听说少云村打造“铜心小院”,唐洪银主动提出将其设在自家房屋中:“我一年近半时间在城里住,正好用空屋为村里做点事。”
如今的“铜心小院”从不落锁,唐洪银还免费提供茶水、负担电费。去年他还自掏腰包近千元,帮助邻居低保户张贵洪接通了自来水。
唐洪银说,少云村是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自己又是一名老党员:“必须要有党员的样子。”他的言行举止,恰是各村社在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中,不断增强党员身份认同感的一个缩影。
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是聂荣臻元帅的诞生地。32岁的蔡俊杰,担任郎家村党委副书记刚满一年。
▲江津区吴滩镇郎家村村容村貌。受访者供图
蔡俊杰任职副书记,源于郎家村去年以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换届后,郎家村实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36.7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4人,结构进一步优化。
上任后不久,蔡俊杰就和吴滩镇组织委员吴梅密切配合,解决了村里村口文明大院因村民饲养鸡鸭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
“村口文明大院,顾名思义就是地处村口的一处院子,也是进村必经之地。”蔡俊杰介绍,村口文明大院里有位老人家饲养了很多鸡鸭,还将鸡笼鸭舍摆在大院入口处,“又脏又臭,老辈子脾气犟,哪个说都不听。”
蔡俊杰与吴梅不厌其烦地上门做老人工作,从生活上对老人进行关怀帮助,还将老人选为村口大院“副院长”,鼓励老人以身作则维护周边环境,“一来二去,老人将鸡鸭全部售卖,清理了鸡鸭粪便,村口文明大院实现了真正的‘文明’。”
4月25日晚上7点,身在广东的李军和身在浙江的王茂忠同时打开了手机视频。
作为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的流动党员,他们将与其余22名流动党员和在村的125名党员一起,通过“云夜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中华村是中国工农红军建军初期著名将领、红四军军长王良的故乡。
为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华村建起流动党员“云夜校”,通过线上直播红色故事分享会、廉政案例剖析会等,强化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
“我们充分利用王良同志纪念馆、王良故居等国家级、市级现场教学基地,以“红色育廉”为主题,推进清廉村居建设,聚力打造‘红色+党建’‘红色+法治’‘红色+文化’三间课堂,着力建设‘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的‘四清’村庄。”中华村党支部书记李杰表示。
支部建在产业上
乡村振兴更有效
暮春时节,中华村将军故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里,嘉多喜蛋鸡养殖场每天都要产出近3万枚新鲜鸡蛋。
2022年,中华村创建将军故里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引了柑橘园、草莓园、蛋鸡养殖场等39家业主入驻,形成了凤冠橘、苗圃、锦鲤与基围虾、蛋鸡养殖等特色效益农业。
▲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发展柑橘产业助农增收。受访者供图
“在试点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中,我们围绕‘党支部建在产业上,党员干部聚在产业上’模式,成立了柑橘支部、草莓支部和个小专联合支部,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李杰介绍,在个小专联合支部的引领下,嘉多喜蛋鸡养殖场去年产值超过了1600万元。
不仅如此,产业党支部还促成了创业园内10个业主在生产用工、机肥供应、病虫害防治、销售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促成了蔬菜种植业主在部分柑橘业主流转土地上套种蔬菜,充分挖掘土地价值,帮助业主持续减少生产成本;整合了创业园内的鸡蛋、蔬菜和柑橘、桃子、枇杷、西瓜等农特产品资源,形成每月都有特色产品、畅销产品售卖的整合销售模式。
少云村则建立了党员“1+N”工作机制,支部成员和党员分人定片、包社联户,在农田整治、土地入股等方面带头响应,支持产业发展。
▲铜梁区少云镇少云村举行“铜心小院”院坝会,解决基层治理问题。受访者供图
家住少云村七组的党员邱明秀,不仅带头将自家承包地流转到村集体发展产业,还积极为农户宣讲政策,带动其他群众积极参与。
在邱明秀等党员的带领下,少云村流转土地1700余亩,发展了千余亩的稻鱼、稻虾综合种养殖基地、400余亩黄桃大豆套种基地、年出栏1万头的生猪养殖场等产业。
“全村2729人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每年可固定分红61.2万元。”少云村党支部书记邱德洪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超过120万元,比开展试点前增加近3倍。
郎家村聚焦党建促乡村振兴,根据党员人数和产业发展情况,设立了蔬菜、农发、制种3个产业党支部。
通过产业党支部牵线搭桥,郎家村聘请了西南大学专家教授团队对村里的土壤、气候、耕作等情况进行检测分析,邀请专家学者到村里考察,进行蔬菜实验、土壤酸化实验,立足地域特点,引进了羊肚菌种植、玉米大豆套作种植等试验新品种5个。
截至目前,郎家村已培育农业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初步形成蔬菜、花椒、水果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去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102万元。
“我们还围绕特色产业加大现代农业建设规模,打造蔬菜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基地1000亩。”蔡俊杰自豪地说,产自郎家村的“九叶鲜”花椒油连续四年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各村把握发展机遇,坚持以红色资源打底,以绿色发展强村富民,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探索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红色旅游运营等平台,深化“三变”改革,把农村闲置资源、分散农户统起来对接大市场,因地制宜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同步健全完善“产业—集体—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富民与强村的良性互动。
推动基层自治
红色家园更和美
不久前,62岁的郎家村村民、有着22年党龄的杨宗敏调解了一起两兄弟间的矛盾纠纷。
“高速公路建设占地补偿涉及金额5240元,何氏两兄弟因补偿归属问题起了矛盾。”作为“杨大姐”党员调解工作室的牵头人,杨宗敏调解的矛盾纠纷无数,可这场纷争却让杨宗敏犯难,“两兄弟的土地流转给业主后进行了平整,原界线没有了,土地归属也就成了问题。”
怎么办?杨宗敏多次走访村里长者,又邀请所占土地周边耕作的村民共同确认,最终确定高速公路建设所占土地归属何氏两兄弟里的兄长,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杨大姐”党员调解工作室的设立,是郎家村以党建引领基层自治,最大限度将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的真实写照。
“我们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基层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改造。”蔡俊杰表示,目前郎家村已完成聂荣臻故里景区和故居路沿线180余户农户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
每到季末,许多少云村村民就会去村里的积分超市查看积分排名、兑换生活用品。
邱德洪称:“我们制定了乡村治理积分细则,以村‘两委’成员+‘铜心小院’召集人+村民代表组成评分组,每月开展入户评分,已累计兑换物品价值近21万元。村民们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去年年底,中华村陈家田院坝的8户人家,终于能将轿车开进院坝。
“此前,陈家田院坝的入院50米道路不在规划建设道路之列,一直没有实现硬化通车。”李杰说,经摸排发现全村还有40余户村民入户道路没有实现硬化通车,为此中华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8万余元,对40余户村民的入户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所有入户道路都拓宽至3米,小轿车都可以开拢家门。”
中华村还围绕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在王良故居、王良纪念馆、中华广场等旅游场所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导游全景图、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不断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总体看,各试点村社积极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促进邻里和谐,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各试点村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党员、群众共同建好管好红色美丽家园。

让红色地标绽放新时代光芒
陈维灯
有这么一句流行的话:“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红色,是神州大地上最鲜亮的颜色,红色村庄承载着厚重的红色记忆,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承载点。每一处红色遗迹,皆是传承初心的鲜活课堂;每一段英雄故事,俱为砥砺奋进的精神丰碑。今天,走进一个个红色美丽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在党旗引领下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新画卷。红色美丽村庄在赓续红色精神、促进乡村振兴、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方面不断探索和努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了保障、增添了动力。
广袤的巴渝大地上还有着很多红色地标。我们要以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为载体,弘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地标绽放新时代光芒,达到更好培根铸魂的效果,绘就更多富民强村的新图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