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40人”优秀教师巡礼①│王友碧、石宗梅、刘文宪、刘圣萍:以身为炬,为乡村孩子燃一盏希望之灯
2024-09-11 11:55
四十年,记录着个人奋斗的历程,映照着时代发展的轨迹。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四十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他们授业解惑,传承薪火,用青春书写永不褪色的育人芳华;他们师以匠心,遍植桃李,以初心绘就了教育事业生生不息的春天。
春晖指路,镌刻光阴;筑梦为舟,育见星海。为热烈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我市面向全市教育系统遴选了40位优秀教师代表,让我们一起透过他们的故事,致敬巴渝教师的坚守与奉献,感受平凡中的伟大力量。
云阳县彭咏梧小学教师王友碧:
背出乡村孩子未来的“背篓老师”
莽莽大山、沟壑纵横。在石宝村的羊肠小道上,一对青年男女,身背装满教材的竹背篓,翻山越岭、艰难跋涉。
上世纪九十年代,每逢开学季,王友碧都要和丈夫一起,从镇上将重达1500多公斤的教材、作业本,一趟趟背进大山,送到孩子们手中。
“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想为山里的孩子们做点事。”1994年,王友碧开始了在大山里的兴学执教之路。没有校舍,就用自家的破旧瓦房。没有黑板,就用门板刷上黑漆。每逢周末,她便带领老师们,到最崎岖的路段接应低年级的学生,帮他们背粮食、背物品。
目睹孩子们上学路之艰辛,王友碧决心自修一条盘山公路,将所办学校与朝阳土地垭的主干道接通。酷暑时节,烈日炎炎,她和丈夫跟在挖机后面,刨边沟,平路面,肩挑背磨一寸一尺修出一条3.7公里的路来。“白天经常晒得流鼻血,还有一次突下暴雨,我们骑上摩托车往回赶,雨猛路滑,连人带车一下子滚下山坡,所幸被树枝拦住……”
16年艰辛办学,王友碧以柔弱之躯托举起山村的希望,让2300多名孩子走出莽莽大山。如今,她已走进彭咏梧小学,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教育事业。
时光荏苒,初心不移。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王友碧始终怀赤子之心,用无悔青春书写着育人芳华。也因如此,她收获了全国模范教师、重庆首届“感动家长教育人物”、重庆市新时代好老师、重庆市文明市民、云阳好人、云阳县最美教师等荣誉。

▲王友碧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
奉节县公平镇公平小学教师石宗梅:
扎根乡村教育沃土的“麦田守望者”
每每下课或者放学,石宗梅的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孩子。孩子们一边向她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一边为她捶捶背、捏捏肩,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知心姐姐”的爱意。
初心笃定,历久弥新。20年间,石宗梅不停奔赴一场场灵魂之约,用师者大爱温暖每一颗纯真的童心,守护着一批又一批“麦苗”开花结果。
从一个字到一个词,由一个词到一句话,她用六年时光关怀语言表达有缺陷的孩子,当最终听到孩子清晰地说出了“石老师好”时,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对于学校里的孤儿,石宗梅更是牵挂在心,每逢换季,她总会抽时间,带他们买新衣新鞋。哪些孩子该理发了,该换洗衣服了,她也都记在心上。她还在班集体中组织“手拉手,献爱心”活动,让班级充满家的温情,让爱的暖流在每一个孩子心间流淌。
对于教学工作,石宗梅也始终全情投入。她结合课标,悉心钻研教材,创新设计活动,用心辅导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她研师艺、练师能,广采他山之石,潜心研究教法,采撷一路硕果。多年来,石宗梅收获全国模范教师、奉节县十佳师德标兵、奉节县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30余篇论文(案例)获市级、县级奖励。
▲石宗梅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
北碚区天府小学教师刘文宪:
点燃农村娃科技梦的“造梦达人”
“农村娃也能拿全国科技比赛大奖,真是不得了!”“这所学校的孩子,机器人玩得溜得很!”提起北碚区天府小学,附近的村民们言语中满是自豪。
2019年3月,北碚区教委在全区中小学启动机器人培训工作。天府小学幸运地争取到了一套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器材。然而,在颇有些“科幻”的器材面前,村小的老师们却感到手足无措。“老师都不会,学生跟谁学呢?”一股子犟劲儿的刘文宪主动揽下了机器人教学的活儿。
飘窗成了操作台,客厅成了训练场,刘文宪全心投入、乐此不疲。他积极向市区的专家、教研员请教,努力补齐自身业务能力的短板;他潜心钻研AI,自费购买书籍、设备、零件,以提高比赛优势;他牺牲周末和节假日时间无偿开展培训,为学生参加比赛打下坚实基础。
5年来,刘文宪带领孩子们在科创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斩获国家级、市级、区级的多个大奖;天府小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刘文宪本人获全国和重庆市模范教师,NOC全国和重庆市级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乡村孩子们有韧性、肯吃苦、有潜能。只要我们持续地给予关爱与鼓励,他们就会带来成长的惊喜。”学校的“星娃”机器人社团,是刘文宪和老师们共同取的名字,寓意为“遥望星空的娃娃”……
▲刘文宪带领孩子们征战赛场
大足区宝顶镇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刘圣萍:
孩子们心中温暖智慧的“校长妈妈”
“乡村孩子与城里孩子一样金贵,他们更需要好老师、好教育。”2019年底,市特级教师刘圣萍从城区百年老校来到乡村薄弱学校,踏上了乡村教育之路。
为了帮助乡村孩子养成好习惯,建立自信心,刘圣萍陪他们学习、聊天,教他们叠被子、洗衣物……在三县交界的乡间小道上,留下了她走村串户家访的足迹;在留守儿童宿舍里,有她长夜陪伴的身影。慢慢地,“校长妈妈”走进孩子们心里。“娃儿交给你,我们放心!”家长们拉着她的手说。
情系乡村,爱洒热土。日复一日,刘圣萍在小小的校园里走出了生命的辽阔。她将大足石刻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构建石魂教育体系,创新文化育人模式,带领乡村孩子看见更精彩的世界,成就了一大批“灵心慧性、健体怀艺”的石魂小传人。作为学科带头人,她还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奔走城乡间,往返市内外,辐射引领,共享研究成果,播撒数学文化和爱的种子。
“建设幸福有爱的好学校,做有温度的好教育。”刘圣萍的教育梦想正照进现实。曾经的乡村薄弱学校成为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好学校,收获了全国第三批温馨乡村校园典型案例学校、重庆市首届家校社共育典范案例学校等荣誉。而刘圣萍也荣获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称号。
▲刘圣萍师生在重庆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4周年大会上解说大足石刻
(王小寒)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