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台·鉴育人丹心丨2023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潜心问道、躬耕田野,倾心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2024-08-30 14:38

他躬耕粮田,心怀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的至善梦想,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于科研工作中;他潜心教坛,以自身言行激励莘莘学子奋进求实,培养出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农科学子。

守一片稻田,立三尺讲台。他就是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

劝课农桑求真务实引育学生

“只有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时刻保持家国情怀,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农业人才。”这是何光华时常告诫学子们的话语,也是他内心的坚定信念。

他乐传善教,在学校“我来讲袁隆平的故事”活动中,带头讲述他和袁老的故事,激发学生树牢理想信念;他博古通今,用电影、歌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农热情,用数据、事实讲述粮食安全;他治学严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其领衔的《作物育种学》获批全国“一流本科课程”;他创新教学,建立“农科双创人才培养3+3新模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志趣,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学农爱农、扎根一线。

二十载桃李芬芳。多年来,何光华直接指导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已达120多人。在他的带领下,一批批年轻毕业学子躬耕陇亩、用心实践,让火热青春在乡村沃野绽放芳华。

▲何光华指导学生使用体视镜观察实验材料

守望稻田践行科研报国使命

在西南大学的水稻育种基地,经常能看到一位农民模样的人,他出入稻田,衣袖、裤腿高高挽起,满身泥水。他就是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二十余年来,何光华始终坚持奋战在水稻新品种培育的最前线。他守望农田,不辞辛劳,以粮食安全为己任,精心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杂交品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水稻品种“富优1号”通过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武陵山区三个片区国家级审定,也是重庆市直辖以来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最新选育品种西大9优727抗稻瘟病(3级)、产量高(增产11.5%)、米质优(3级),两次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主导品种,累计推广近1亿亩,品种选育成果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

▲何光华在田间考察水稻性状

一梦逐一生,稻穗寄深情。多年来,何光华先后获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荣誉。

“不仅让老百姓吃饱,更让老百姓吃好。”何光华和他的团队数十年来倾注全部心血投入水稻育种工作中。他们希望培育出更优质、更高产、更安全的水稻品种。这个目标,没有止境。

(王小寒)

来源: 重庆日报·教育  
编辑: 陈磊   主编:胡东强      审核: 李苒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