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四重维度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粟健 龚茂

2025-05-19 06:57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职业教育发展明晰了方向。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产业衔接最紧密的关键一环,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职业院校要紧扣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师资建设、推进职普融通,全力破解“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堵点、难点,为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紧扣产业发展,做好专业布局。一要契合产业动态设专业。紧扣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专业产业调研团队,通过与行业协会紧密合作,运用多元化策略调研产业动态,全面掌握产业规模、增长速率、技术革新趋势等信息,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前沿技术应用及未来规划情况,形成产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契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动态需求。二要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搭建多维度量化评估体系,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等数据着手,构建量化评估指标。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方位把控教学过程和效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认证,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对综合得分低于特定标准的专业,纳入淘汰或整改范畴,确保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活力。三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设置,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完善课程体系,开发贴合本土产业发展与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搭建多元化教学资源库。推进专业文化塑造传承,构建专业文化体系,通过开展文化节、技能竞赛、专家讲座等,增强师生专业认同感。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一要搭建产教融合信息交互平台。搭建集人才需求、技术研发、资源共享于一体的产教融合信息交互平台,打破校企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实时收集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难题及合作意向等信息,向校内师生同步发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与科研项目重点。将院校的专业优势、科研成果、实训资源等在平台进行展示,促进校企双方快速精准对接,为深化产教融合奠定基础,有效推动产学研合作。二要建立校企利益共享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协商制定利益共享方案,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技术研发、实训设备、实习就业等方面的职责。通过合理分配合作收益,如院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人才培养服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并分享成果转化收益等方式,提升双方参与积极性。三要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积极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与其他职业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合作项目;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作为成员单位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一要构建精准引育体系。聚焦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趋势,靶向发力建设重点专业群,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引育计划,精准引进急需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校企共建“双师工作站”,引进产业教授、行业名匠、技能大师,加快构建“旋转门”机制,鼓励教师与企业高技能人才互聘兼职、双向流动,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要创新“金师”培养模式。遵循人才队伍发展规律,科学设计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以职教“金师”建设为抓手,构建分阶段、分类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体系。完善高水平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构建“国家级—市级—校级”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体系。实施教师赋能行动,精准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实操水平,建设专业能力、数智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要建好教师发展中心。构建涵盖教学科研、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搭建多元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校内流通、校际共享,全方位赋能教师发展。

推进职普融通,拓宽育才通道。一要构建有机联动的课程体系互通机制。结合职业领域需求与普教知识体系逻辑重构课程标准,共同开发融通课程,确保知识体系既连贯又有侧重。搭建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共享课程资源平台,为普教学生精准推送职业技能课程优质资源,拓宽职业认知边界;将普教领域的前沿理论课程以数字化微课形式,嵌入职教学生学习路径,助力其知识体系迭代升级。二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学习成果互认体系。配合教育主管部门,联合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组建由课程专家、行业精英、教育测量学者等构成的专业团队。基于目标达成度、学习投入时间、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学分转换标准。建立一体化成果认证中心,审核、认证不同教育体系下的成绩证书,破除成果互认壁垒,激发学生跨领域学习热情,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三要打造多元立体的升学渠道贯通模式。搭建职普融通的升学“立交桥”,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在高职单招与职教高考中适度增加普高生名额。积极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中职—本科直通车”等模式,鼓励学生依据职业规划灵活抉择,实现职高到大学的连贯、多元升学,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成长发展体系。

(作者单位:重庆开放大学,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1SKDJ043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