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陈朋

2025-05-19 06:55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六力”中,“思政引领力”居于首位。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重要支撑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思政引领力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引领力,它以思想政治观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思政引领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尽管时代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历史和实践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和召唤。正是因为选择并且矢志不渝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内改革攻坚任务和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只有强化思想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凝心聚力、阔步前进。因此,构建完善的思政工作体系、强化思政引领力,必须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群体深刻体悟到,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科学性、真理性,是科学的理论;它坚持人民立场、维护人民利益,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民的理论;它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探索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都要高举这一精神旗帜,巩固坚定的思想基础。

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人的头脑和灵魂中搞建设,肩负着塑造灵魂、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重大使命,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保障,也是其凝心聚魂、筑牢思想根基的关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坚持党的领导始终成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最大保障。这既是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宝贵经验,也是进一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师生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要强化组织建设,建强教育系统党的组织体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党的领导工作格局。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进入学生思想深处、灵魂深处。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法手段。这是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效果、增强思政课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路径。因此,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运用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愿意听、喜欢听、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金课”。

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特别是要用足用活虚拟技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丰富拓展教学场景及方式也是释放思政引领力的必要举措。因此,可以引入情景式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提高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证明,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情”与“境”融合的情景式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释放出思政课的最大效果。话语融合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必须掌握的突破口。要通过小中见大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如可以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从身边事、日常事出发,以小题材、小事件来揭示宏大主题,或者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讲深讲透讲活“接地气”的小道理,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共鸣。还可以使用温和、委婉、疏导的话语表达方式,将刻板、抽象、生硬的语言软化为更富情感色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表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总之,要通过话语创新,把思政课讲得更具针对性、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代修凤   审核: 李辉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