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陈怡霏

2025-05-19 06:49

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其培育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这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汇聚点。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高水平大学的引领作用,形成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是连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纽带。要以“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为引领,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一是完善平台共建机制。政府要牵头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重庆金凤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广阳湾实验室,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三级研发体系。同时,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二是构建全周期培养链条的人才共育机制。建立实训基地,强化实践锻炼,通过“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如职业教育要持续强化改革驱动,联合园区、企业、高校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立人才共享数据库,扎实推进“渝才荟”平台建设,开发智能匹配算法,实现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人才专长的精准对接。加大人才交流基金投入力度、建立人才流动机制等,鼓励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让科研成果落地开花。此外,还要拓宽师生视野,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支持。

完善成果转化生态,打通产业化堵点。产学研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了更好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并降低其转移转化成本显得尤为关键。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创新原动力。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广“先确权后转化”“收益分成前置”等模式,明确科研人员、高校、企业三方权益分配比例。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决策空间。二是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通转化堵点。建立覆盖技术评估、中试熟化、资本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产业加速器等载体。完善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培育兼具科技素养与商业思维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弥合实验室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之间的鸿沟。三是建立梯度化金融支持体系,破解资金瓶颈。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将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纳入授信评估体系。发行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债券,探索建立“科技保险+再保险”风险分散机制。

优化政策支持环境,构筑制度保障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更依赖于政策环境的系统性适配。一是深化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共建“成渝科创走廊”,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工程,建立跨区域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川渝高价值专利互认、科技人才互评、研发设备共享。二是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建立科技创新尽职免责清单,对符合战略方向的探索性项目给予适度包容,激发科研人员与企业家的创新动力。评价体系改革要以破“五唯”为导向,将科研成果转化贡献纳入职称评定。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政策,夯实创新基础。创新数据要素供给机制,建立西部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实施“算力券”补贴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如在“科研无人区”实行弹性用地规划和混合功能开发,改造老旧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创新综合体,实现“研发—中试—量产”无缝连接。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袁文蕙   审核: 李辉 主编:侯金亮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