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沈贺

2025-05-12 08:25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为促进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提供了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数字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光彩与价值。

数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赓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累积了数量庞大、类别多样的璀璨文化资源。但许多历史久远的文物古迹、文献典籍等,由于被风化、腐蚀、虫蛀等而遭到破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则可以使已经残缺不全或不便长期以实物形态展示的文物得以重现。还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让祖先留下的遗产、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古籍里的文字,以视频、音频等形式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让超越历史乃至国界的优秀文化资源“活起来”。即使是已经损坏的文物,也可以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等,精确记录其每一个细节并进行虚拟修复保存,使其重新焕发光彩和生机,助力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身临其境感受其独特魅力。同时,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重建不断开创新局面。如在甲骨文研究中,“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被开发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对甲骨碎片进行自动缀合,数字化全信息数据模型实现了甲骨实物在数字空间的高保真还原和保护,为甲骨文物赋予永恒的“生命”。

数字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数字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必将丰富文化存储介质和载体,革新文化呈现样态与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与空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时代价值、符合时代需求、富有时代内涵的文化样态。数字时代可以通过构建数字档案、搭建数字资源平台、建立文字音频影像数据库,实现数字化、可视化、远程化、便捷化、长久性存储。借助互联网,不仅可以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展现昔日风貌,还可以降低文物交换流通的频率,减少损耗、保护原貌。数字技术让许多沉睡多年的历史文物和濒危的珍贵遗产拥有了数字形态,使其更加多姿多彩和生动直观。如在博物馆里,经过虚拟空间等数字技术的改进,文化遗产展陈方式得到优化,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拉近了人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在网络空间,“云上博物馆”逐渐兴起,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多维度展示馆藏文物精品,分享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深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而以短视频、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的迅速崛起,更是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由单向输出转为双向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人都可以将接收到的文化信息进行二次转发或加工传播。这些数字文化产品,极大地提升了可访问性和可传播性、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速度、效度和广度,满足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数字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遇见”数字化浪潮,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彰显更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一是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新型文化成果。要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进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打造网络文学、数字电影、数字音乐、影视节目、短视频等类型多样的数字文化产品,让更多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资源开出时代之花、结出数字之果。要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强化大众创作的主体意识、内容创新的时代意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意识,尤其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文艺界开展产学研合作,拓展数字文化发展空间。要坚持质量导向多出精品,完善高质量文化成果产出机制,提升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质量。二是发展更有感召力的新型文化业态。要运用数字技术打造不拘一格的智能化、多元化产品形态和文化业态,如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将数字技术与旅游、教育、娱乐、传媒等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云旅游”“智教育”“云阅读”“云展览”“数字博物馆”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打造“文化资源+”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技术、新媒介、新手段相结合,丰富文化体验;打造数实结合的文创产业,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品生产全过程全链条,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锁方式”“打开方式”,使文化创意“实物化”,使文字中的故事、遗迹中的文化“场景化”,打通产品与服务、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打造“‌体验式”文化消费,通过互动设计、场景塑造等手段,发展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提供特定的艺术氛围和文化体验。三是构筑更有凝聚力的网上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为推动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4VSZ050阶段性成果)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何祥辅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