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人工智能助力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效能
2025-05-12 07:05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社会治理模式,为创新基层社区服务提供了全新动能。充分发挥AI技术优势,构建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是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要从优化AI能力支撑体系、打造AI典型应用场景、攻关AI关键核心技术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推动社区服务向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方向迈进。
优化AI能力支撑体系,实现社区服务更智能。社区精准化服务的基础在于强大的智能化支撑能力。要持续优化AI能力支撑体系,拓展社区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用算力换人力、以智能增效能,让社区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一是夯实数据基础。数据是AI应用的“血液”。数据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有效利用是提升社区综合服务水平的关键。要加速迭代人工智能技术,加快建设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社区,打通公安、民政、卫健等多部门数据壁垒,建立统一标准的社区数据库,实现人口信息、公共设施、服务需求等数据的动态归集。要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流通应用,加强数据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运用,实现社区治理的快速反应。二是强化算力支撑。算力资源建设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要针对社区场景特点,加快建设云、边、端协同的共享算力资源池。在街道层级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人脸识别、异常事件检测等高频需求的本地化处理;在市级平台建立AI训练中心,支撑复杂模型的迭代优化。三是建设感知体系。感知体系是城市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只有构建起完善、高效的感知体系,才能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要加快构建“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体系,聚焦社区燃气管道、火灾防控等重点领域,加强摄像头、无人机、RFID智能数据采集终端等感知设备部署,形成“感知发现、决策指挥、反应处置、终端反馈”的社区治理工作闭环,确保社区生命线安全稳定运行。
打造AI典型应用场景,实现社区服务更高效。AI技术只有落地具体场景,才能释放实际价值。要加快构建数智社区治理应用场景,依托多元化时空数据底座,打造智慧社区,全方位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一是建设社区“智慧大脑”。加快AI赋能社区治理,着力构建全局“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协同工作场景,全面开发社区智能感知功能,有效提升社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如在社区治安领域,部署AI大屏分析平台,实时监测高空抛物、消防通道占用等隐患;在对特殊群体进行关怀方面,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独居老人活动规律,实现异常情况自动预警。二是研发社区AI“管家”。积极探索智能服务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在智慧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应用,加快研发社区AI“管家”,集成语音交互、智能问答等服务功能,支持方言识别和语义理解,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办理高频事项,实现事件登记上报、事件自动分类、法律条款自动匹配等环节的“一站式”智能处理。如借助社区AI“管家”,老年群体即可通过语音预约上门服务,快速响应并有效解决老年人的紧急需求。三是建设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AI技术在社区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加快打造智慧社区政务、智慧物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智慧社区治理新场景,逐步实现政务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睿智、生活智能、环境宜居,真正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
强化AI关键技术攻关,实现社区服务更精准。AI赋能社区工作,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只有集中力量攻克AI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让AI真正成为社区精准服务的“智慧中枢”,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社区新格局。一是持续迭代社区治理大模型。聚焦社区治理重点领域场景需求,训练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视觉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大模型,实现城市运行安全预警、高效智治与精准服务,并逐步形成具备智能感知、预测预警、智能生成、智能互动、研判决策、分类分拨、审核评估、智能推荐八大能力的社区治理大模型。二是开发数字孪生社区仿真系统。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精细化建模,以虚实映射技术进行智能化管理。要基于实时数据构建虚拟社区,全方位、全时段模拟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为社区服务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升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三是增强AI可解释性与安全性。要攻关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与隐私计算技术,加强智慧社区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把控好AI赋能社区治理多元参与主体信息的共享与融合,精细化设计数据分析形式与开放手段,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依法保护居民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同时,开展智慧社区信息安全顶层设计,制定社区AI应用负面清单,避免算法歧视,确保服务公平性和普惠性。
(作者系本报编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