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张珍瑜 段振东

2025-04-21 07:1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平安中国建设推向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建设平安中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为推进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要义、以人民群众为重要力量、以群众路线为根本方法、以良好社会心态为重要保障。

坚持以人民利益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核心要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要求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必须以人民利益为核心要义。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平安需求也逐渐变得更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只有推动安全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配”,才能全方位提升守护群众平安、保障群众权益的层次和水平,进而以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既要结合现实实践动态捕捉民生安全痛点,也要突出重点破解高频安全顽疾,用好“关键一招”创新安全治理模式、提升安全治理效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平安中国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首先,要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安全的主体意识。促进国家安全全民普及教育和国家安全专业教育融合发展,融合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实践养成三维目标,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不断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铜墙铁壁。其次,要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合力。用好国家安全机关12339热线等舆论监督手段,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与数字科技双向赋能,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最后,要健全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法治化与制度化保障体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权利义务,以优化协同机制推动程序规范,以健全激励与保障制度防控参与风险,着力破解群众“不敢报、不会报、报了无果”的痛点。

坚持以群众路线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根本方法。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充分凝聚民智民力,才能形成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平安中国建设群众基础。一要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基层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将党的民主理念更好地转化为民主实践,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社会根基。二要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共同体。坚持在党建引领下,推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相结合,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合力。三要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建设。进一步从法治保障、组织体系、参与机制、技术赋能、能力提升等多维度系统完善党的群众工作制度,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群众认可的党的群众工作制度体系,畅通群众参与国家安全治理的渠道。四要推进网上群众路线建设。要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适应数字化社会治理需求为指引,以技术赋能、机制创新、制度保障为核心,切实了解网民行为特点和心理变化,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双向互动高效的群众工作体系。

坚持以良好社会心态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重要保障。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不仅要夯实社会安全稳定的物质根基,也应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公众获得兼具稳定性、普惠性与发展性的安全感,实现从个体心理安全到社会整体平安的良性转化,进而以提高社会心理韧性驱动平安治理效能提升。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引领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唱响维护国家安全主旋律。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抓实宣传内容,讲好新时代国家安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打造理论宣介、普法教育、信息发布阵地,增强全民国家安全素养。最后,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科学统筹布局,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社会力量,协同推动社会心理服务实践,不断夯实以“心安”促平安的制度基石。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肖福燕   审核: 李辉 主编:马京川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