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积极探索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04-21 06:51
▲梁平机场,飞行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驾驶轻型固定翼飞机,翱翔在蓝天白云中。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是一个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近日,市委书记袁家军在调研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作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重庆作为一座超大规模城市,是山城江城和工业重镇,应用场景丰富,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和良好条件。如何积极探索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就此,重庆日报聚焦这一主题,推出策划专题,以飨读者。
——编者
以应用创新场景牵引低空经济发展
方旭
重庆作为一座超大规模城市,既是山城江城也是工业重镇,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四位一体的超大城市样态。在传统交通建设者眼中,重庆作为全球罕见的山地型超大城市,山河纵横交错、地貌形态多样、地势落差显著,面临交通建设成本高、物流运输覆盖难等难题。但在低空经济时代,这些地理特征反而转化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安全巡查、应急救援、检测检修、高空灭火等超大城市治理领域,以及短途运输、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环境监测、旅游观光等行业都拥有丰富的探索运用场景,在低空经济要素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夯实低空经济产业底座。低空基础设施作为低空经济运行的物理载体和数字底座,其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应用场景的规模化与可持续性。一是铺开“天上一张网”,建设低空多层飞行网。构建“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及“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形成立体化航空运输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全面满足通用航空领域多元化需求,其中涵盖私人飞行与公务飞行服务、通用航空短途客货运输业务、城市空中交通运行保障、航空应急救援等功能服务类航空需求,以及航空运动、低空观光、飞行娱乐等消费类航空体验。二是下好“地面一盘棋”,保障通用航空器的起降和有效地承载低空经济产业。建设通用机场、城市空中交通垂直起降场、航空园区、航空小镇、无人机基地、飞行营地、航空文旅园等形态各异、星罗棋布的地面载体,使低空经济“全面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为低空经济拓展应用场景打下坚实基础。
加强“低空+”多元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技术—产业—治理”协同生态。一是促进低空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在精准植保应用场景方面大幅提升精细化生产和管理效率,推动农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二是推动低空经济与物流产业的有效融合,在市域配送与跨省市物流应用场景等方面,通过技术迭代与生态协同,打造物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引擎。三是提升低空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推动文旅业态向立体化、科技化转型,形成“空中消费+地面服务”的全新产业链条,为消费者创造多维价值。四是实现低空经济与巡检业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在电网、通讯网、天然气管网、森林防火等领域开展巡检业务,重构城市治理逻辑,以更低成本、更高精度释放运维效能。五是提升低空经济与应急领域的融合效能,重构传统救援模式,形成“快速响应+精准处置”的立体化应急体系,以更高效、更安全的救援模式重构公共安全体系。
持续推动应用场景“上新”,有序发展低空消费,不断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市场。重庆拥有3200多万人口消费市场,凭借“山城步道+特色街区+滨江经济带”等286处特色消费场景,辐射周围省市几亿人口庞大市场,有条件通过持续推动低空消费应用场景建设,如空中游览、跳伞、飞行竞赛等激发新消费潜能。一是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从“小众体验”向“大众参与”转型,推动低空经济与信用体系、数字技术结合,引入“先游后付”信用消费机制;将信用体系和低空经济初创公司挂钩,保险体系和个人体验挂钩,有效保障低空经济企业主体、消费个体的权益,从而降低低空旅游、航空研学等场景的参与门槛。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降低消费成本,开发多元化产品,如短途观光、航空研学等,提升市场接受度。二是重点培育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等消费类场景,推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在商务出行、高端旅游等场景中的应用,构建企业矩阵,丰富低空制造产品谱系,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协同。三是拓展“低空+文旅”“低空+农业”等跨界融合场景,激活低空消费新潜能,释放低空资源的经济效能。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创新—消费升级”的闭环,推动低空经济从生产工具向消费载体转变,为新型消费市场开辟增量空间。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加快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袁野
低空经济作为集装备制造、空域管理、场景应用于一体的融合型新兴产业,正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重镇和超大规模城市,具备良好的地形地貌条件、厚实的工业基础和多元的应用场景优势,要充分激发低空经济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效应,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加快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
夯实制造根基,加快构建特色化产业生态矩阵。低空经济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本质是高端制造与多技术集成,其发展核心在于整机研制、动力系统、飞控平台、安全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持续突破与产业化能力提升。一是强化系统集成。聚焦产业链创新链关键核心环节,推动通用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实现系统性技术突破,持续提升整机设计能力和系统集成水平。二是优化全产业链供应链融通机制。推动空天信息系统与低空装备深度融合,打造具备遥感感知、导航通信、空域调控能力的时空数据底座,为后续城市级低空应用场景的智能化调度提供基础条件。围绕低空经济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加快集聚一批无人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壮大航空动力、航电系统、运营服务等产业链条,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或高地。三是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拓展重庆本土企业与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构建集成化、链条化、高效化的低空制造产业体系,全面提升重庆在全国低空经济制造领域的资源整合力与综合竞争力。
强化平台支撑,推进低空经济综合体集聚建设。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集研发、测试、验证、运营于一体的产业生态支撑。一是统筹顶层设计。围绕“两江新区+渝北空港+龙兴通航机场”空间布局主轴,聚焦“飞行器+空域+运营”三大体系,加快低空基础设施一体化部署,建设通用航空机场、无人机试飞中心、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系统,夯实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加快建设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协同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综合体。二是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鼓励重点领域的配套企业在渝设立研发机构、智能制造中心和共性技术试验平台,支持形成“整机牵引+配套协同+服务融合”的多层次产业创新矩阵。三是加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挥政府在供需对接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制定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和项目储备库,引导企业基于现实需求开发技术方案,形成“场景出题、企业解题、政策护航”的落地机制。同时,支持国有资本和产业基金探索设立低空经济相关投资工具,推动资金投向制造环节、核心技术、关键应用等重点领域,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发展。
加强政策供给,营造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涉及空域政策、行业监管、要素保障等方面,亟需从产业、技术、人才、政策等层面同步发力。一是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统筹研究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在土地、能源、税收、审批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动形成国家与地方空域数据联通机制,明确低空划设标准和动态管理权限,为企业常态化飞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统筹飞行审批、空域划设、安全管理、数据共享等低空治理机制,健全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认证、事前预警和飞行追溯机制,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三是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支持高校、科研机构、重点企业积极创建低空领域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快引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研发机构,大力引育低空经济专业化国际化人才队伍,鼓励本地高校增设通用航空、空域管理、飞行运营等专业,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创新联合培养模式。
(作者系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持续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生态
郑万军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重庆应以制度创新为牵引、人才引育为核心、资本护航为保障,持续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生态,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完善低空经济发展政策供给体系。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培育和政策牵引。一是创新协同管理制度,释放低空空域资源潜力。协同军地民三方共建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协调解决低空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顶层设计问题,探索建立低空空域分类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低空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高效管理。二是建立统筹规划制度,夯实低空经济的硬件底座。结合全市各区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科学规划低空经济产业布局,统筹安排低空经济产业园区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底座。三是加强数字化治理,提升低空飞行管理服务效能。组织绘制对公众开放共享的低空数字空域图,建设符合山城风貌特征的低空飞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低空智联网基础设施和地面配套基础设施等低空飞行数字化综合服务系统,不断拓展低空飞行服务功能,缩短低空飞行服务响应时间,提升飞行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信息发布等服务效能。此外,要加快地方立法和行业标准制定,搭建智能化实时监管平台,为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线。
以人才引育为核心构建低空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作为科技创新驱动型产业,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低空经济人才高地。一方面,短期可依托现有相关人才计划,设立低空经济人才专项,针对性重点引进飞行器设计、空域管理、适航认证等低空经济发展亟需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团队;另一方面,长期可支持在渝相关科研院所设立低空经济“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持续吸纳低空经济高端人才来渝。二是强化产教融合,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支持在渝高校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等相关专业,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无人机操控维护、低空经济运营管理等相关实用技能课程;开展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覆盖低空基础设施建设运维、低空技术装备制造、低空飞行应用、低空运行监管及服务保障的全过程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成立“重庆低空经济智库”,对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法规、产权保护、技术和安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支持在渝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锚定重庆实际需求,深挖本地特色与优势,为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技术、方案建议和决策咨询。
以资本护航为保障优化低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作为新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无论是技术研发与产品制造、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服务体系构建,还是市场应用场景拓展,发展低空经济都离不开充沛资本的持续投入。首先,应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低空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其次,应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有序参与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政府统筹安排资金分级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性资金引导作用,同时鼓励行业头部企业设立子基金,形成低空经济产业基金集群,构建灵活多样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融资机制,重点支持和精准投入,助力低空经济企业培育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研发。最后,应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降低低空经济产业企业融资成本和运营风险。鼓励在渝金融机构定向开发专项金融产品与服务,如提供“低空贷”等专属信贷产品,解决相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推行“飞行器融资租赁”,减轻企业设备购置资金压力;发行低空经济专属保险产品,分散企业经营风险。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江师范学院分中心教授)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